|
“以结构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结构转型》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沈小敏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2月24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工人出版社在京联合主办“以结构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结构转型》新书发布会。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沈小敏摄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结构转型。从国内看,经济社会结构快速演变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从国际看,要以结构转型应对深刻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第二,推动结构转型离不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结构转型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优化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推动结构转型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需要以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重点,推动形成区域开放新布局,形成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
图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晓钟。沈小敏摄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晓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全国总工会将通过在全国各地建设的10余万家职工书屋,把各位专家学者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学术著作传播出去,凝聚社会共识,激活跨越高质量发展门槛的全民力量。
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沈小敏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未来10-15年左右,我国产业结构、科技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仍有较大的转型升级空间,经济结构转型仍蕴藏着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动能;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着“不进则退”的挑战,国际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深刻改变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外部环境;内部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掣肘着经济结构转型进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通过结构转型把14亿人潜在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在新发展阶段,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结构转型角度看,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趋势明显,并且蕴藏增长的结构性潜能,要以结构转型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为此,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转型的突破,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结构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门槛》新书揭幕。沈小敏摄
本次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本书主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工人出版社总编辑董宽共同为《结构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门槛》新书揭幕。随后,举行了全国职工书屋配送《结构转型》签约仪式,向全国一线基层职工推介此书。本次论坛暨新书发布会是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中国工人出版社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
论坛第一时段“以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沈小敏摄
论坛第一时段“以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晓梧主持。他认为,第一,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结构转型。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结构性改革。第二,结构转型离不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国民。第三,结构转型重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指出,当前结构转型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第二,转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调结构,调结构重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优化升级。第三,作为14亿人口大国,结构转型问题既非常复杂,也非常艰巨,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结构转型也好,高质量发展也好,最终目的都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以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几个问题很重要。第一,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第二,实行扩大居民消费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第三,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第四,实行减轻居民负担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体系,分别是促进要素流动、增强聚集效应、突出原创驱动、提升人力资本、坚持韧性开放、推动数字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抓好企业家和地方官员这两个关键少数,要有一些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指出,第一,结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高质量发展的实质。第二,结构升级是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的根本性支撑。第三,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提出“结构转型”这一重大问题,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决定了我国下一步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第二,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经济强国迈进。第三,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结构转型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防范化解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需求。
论坛第二时段“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沈小敏摄
论坛第二时段“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由张占斌教授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开放对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开放能够深化分工,拓展要素配置空间,推动全生产要素率提高;二是开放有利于加快先进技术的扩散,促进我国更多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提升创新能力离不开开放。下一步,中国的开放要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这将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指出,人均收入的提升来源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因素,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分工与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又与结构密切相关。要深化专业化分工,构建一系列制度保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认为,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需要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合作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国防及两用技术领域,需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基础研究需要加强合作;前沿科技创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推动合作,包括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商业领域关键是保持对外开放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指出,结构转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重要条件,甚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现阶段,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在于服务业开放。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提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标准与规则的制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中国加入WTO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实践。当前,推动制度型开放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把握区域经贸合作形式,关键是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指出,要在制度型开放中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第二,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依靠创新驱动。第三,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