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 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图]

发布时间:2022-10-16 16:04: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

中国网10月16日讯(记者 董宁)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澜沧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曾经是深度的贫困地区。2015年, 60岁的朱有勇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一员,他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用冬闲田种上了冬季马铃薯,推广了林下中药材,开办了农民技能培训班,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

谈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新实践,朱有勇说,我住在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是我们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功地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水稻上山有两个创新点:第一个创新点就是水稻的旱地分蘖。自古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面,一根秧苗变成一棵稻株。我们选育了一系列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与水田一样,分蘖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创新点是旱地除草,旱地的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我们根据杂草的生长规律,创建了杂草萌芽期的封草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

水稻上山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的实践。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