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一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引发的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格外突出,西方多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均遭遇不同程度困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坚定不移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表现亮眼。
美欧气候能源政策“开倒车”
拜登政府虽志在推行强有力的气候政策,但力度不足、效果不彰。美国研究咨询机构荣鼎集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21年,美国能源与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20年上涨6.2%,交通运输领域排放量同比增长10%,燃煤发电量较2020年增长17%。这是美国自2014年以来燃煤发电量首度出现增长。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拜登政府此前提出到2030年前实现减排50%—52%的目标更难以达到。
2021年,拜登政府推出的“重建更好未来”法案,由于涉及两党斗争和民主党内分歧而难产。今年8月,改头换面的《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其中包括3690亿美元专门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计划。该法案虽声势浩大,但《纽约时报》分析称,其远未达到前身的规模,在实际执行中亦面临很大挑战。
欧洲国家面临的困境更甚。俄乌冲突引发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长期对峙,高度依赖俄能源供应的欧洲国家格外承压,不得不寻找短期过渡方案。德国执政党宣布放弃2035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荷兰、奥地利、英国等也纷纷宣布,暂时解除对燃煤发电的限制,重启或延长燃煤电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亦表示,暂时放弃本市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7月6日,欧洲议会投票表决,支持把满足特定条件的天然气和核能领域投资归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经济活动类别,引发强烈争议。一些环保组织批评称,欧盟给天然气贴上绿色标签,是气候行动和能源政策的倒退,有“漂绿”之嫌。
目前看,欧洲各国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并未改变,但短期内诉诸化石能源以求渡过危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各国和欧盟气候行动的连贯性、一致性,从而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燃煤发电量比2020年增长18%,中断了自2012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欧盟气候事务负责人称,如果没有更全面的战略来摆脱天然气,欧洲将无法实现到2030年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55%的目标,以及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
此外,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公布的计划,欧盟计划在2027年前停用俄罗斯天然气,因此,寻找天然气替代供应来源成为欧洲当务之急。欧盟已决定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在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物色更多潜在化石能源替代供应方。
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6月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随着欧盟能源供应日益依赖美国,欧盟将不得不接受与美国的战略捆绑更加紧密的现实,欧盟气候和能源政策也将日益受制于美国,所谓战略自主更难以实现。
中国一如既往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各领域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1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和发电总装机容量均创新高,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不仅参与和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还发起建立“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积极协调“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积极参加G20、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
2011年以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2亿元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5个国家签署40份合作文件,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同时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云南昆明举行,正式通过“昆明宣言”。第二阶段会议将于今年12月5日—1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中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推动各方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届时,全球将再次认识到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也将看到中国凝聚各方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