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踏上“快车道”,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特色的智库理论方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智库建设应如何从专业化、科学化走向学科化,并形成学科体系?对此,《闳议》节目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是什么?
潘教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当前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的阶段,从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展。
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我观察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二是顺畅的供需对接机制;三是要有专业化的机构和队伍;四是要有清晰、可操作的标准规范;五是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六是要有广泛的国际链接。
从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看,中央已经把高端智库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制度性安排。随着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进展,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也在转化成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整个制度供给能够不断支撑,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从顺畅的供需对接机制看,在这方面中央也强调,特别是高端智库试点当中,试点单位要和中央有关决策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对接交流机制,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从专业化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来看,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智库研究的体系,以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为引领,随着专业性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批专职的研究人员,智库研究的专业队伍也在形成当中。
从清晰、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来看,这方面还在探索当中,这涉及到智库提供的产品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产品。比如以决策需求的产品为例,大概有四类:第一类称为数据、知识型的,第二类是属于信息、实证或调研型的,第三类是更深刻的属于思想观念类的产品,第四类是解决方案类的。从目前情况看,思想观念类的产品还是比较缺乏。智库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应该是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从这点来看,制度标准规范还是非常缺失的。现在随机性的研究还是比较多。
第五点涉及到科学的理论方法。智库研究的对象是跨学科、多领域,又是以最终提供政策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为目标,所以需要针对这类问题发展它的理论和方法。
最后一点是需要有广泛的国际链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智库考虑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对促进全球发展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国际化是智库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所以每个智库都应该有广泛的国际链接。
以上就是支撑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关键要素。
中国网:智库建设过程中,如何将问题导向、证据导向与科学导向纳入智库研究过程中?
潘教峰:智库研究首先是要问题切入。问题导向讲的是要真正聚焦研究问题,要理解这个研究问题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类的问题要理解清楚,不同类型的问题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要理解这些问题涉及到哪些方面。比如说涉及哪些学科,涉及哪些领域。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从研究者自身出发或团队出发,解析问题。
通过这样,才能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才能找到已经有哪些研究或哪些结论可以用,这些结论可能是科学知识,也有可能是别人已经研究的一些结论。这是理解问题的第三点。
理解问题的第四点,要找到利益相关方。只有找到利益相关方,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把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考量综合考虑到研究问题当中去。
智库研究很难完全由定量来解决,往往只能给出一种定性的判断。定性判断的情况下,就要找证据,什么样的客观事实能够支撑这样的判断。另外,在某些环节和方面给一些定量的数据支持,有利于阅读者、使用者或公众来理解,增强问题研究得出判断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通过证据导向,真正能够把客观性导入到研究过程中。
科学导向非常重要。因为智库研究最后形成的建议一旦被决策者采纳,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形成的建议应当要慎之又慎,在研究过程中要有严谨、科学、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导向中,解决不同问题要尽量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通过这些来实现将问题导向、证据导向、科学导向纳入到整个智库研究的过程中,来提高研究质量。
中国网:智库理论方法从DIIS(Data-Information-Intelligence-Solution)到DIIS-MIPS(Mechanism analysis-Impact analysis-Policy analysis-Solution)双螺旋再到“四个层次”,经历了怎样的实践探索、逻辑演进及理论迭代?
潘教峰:200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当时非常重视方法的选择和整个研究过程的组织。当时选择了路线图的方法,可以把需求、目标、任务、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保障措施有机连接起来。经过两年的研究,最后形成了一套很有影响力的报告,充分展示了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战略性、预见性,也影响到后来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2013年组织的“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与中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也是贯通了这样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开展国家高端智库试点,我们更是遇到了大量综合性、复杂的,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总结这些经验,提炼归纳,提出了一个在问题导向、证据导向、科学导向下的DIIS理论方法。DIIS理论方法不是简单地从数据出发,而是在三个导向指导下,强调了研究过程的规范性。研究过程从收集数据(Data)到揭示信息(Information),到综合研判(Intelligence)再到形成解决方案(Solution)。通过这样的DIIS理论方法,把研究的规范建立起来,同时把系统思维系统地贯通到这个里面,实践证明了它对于研究质量的提高,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之上,从智库研究的内涵上来说,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它涉及到了机理问题、影响问题和政策问题。
任何一个智库问题从研究问题对象来分解的话,是一个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它们相互之间作用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智库问题的机理研究(Mechanism analysis)。
这样一个问题组合之后,我们就要看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社会、科技、人文各个方面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进行影响分析(Impact analysis),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决定所研究的问题是不是有决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之后对于这样的问题要进行政策性的分析(Policy analysis),就是已经有哪些政策跟它是相关的?发挥了什么作用?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围绕这样的问题,又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新政策(Solution)?这样一些政策输入之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智库问题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机理性的问题、影响问题或政策问题,需要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当然这些分析也是在研究过程中相互迭代的,所以称之为叫“MIPS”逻辑层次法。DIIS过程融合法和MIPS逻辑层次法也是相互交织、互相迭代的过程。
智库问题的解决中一旦把问题分解下去,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它又要用到具体的一些工具、方法,这就是所谓第四个层次,即具体的方法工具层。这就构成了智库双螺旋法在问题导向、证据导向、科学导向下,从解析—融合—还原的外循环到DIIS过程融合法和MIPS逻辑层次法相互交织的过程,再到十个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箱和工具集,这样一个完全的研究过程,使得智库双螺旋法把科学性贯通到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哲学和研究的导向(中)。
中国网:智库的理论方法研究怎样更好地实现文理交叉、理实融通、咨政为本、建言献策?如何形成中国方法、中国学派?
潘教峰: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地科技化,我们讲到的数字化、扁平化其实都是科技带来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都离不开科技,而科技自身也高度社会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个社会越来越像一架复杂的机器,经济、社会、科技的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了。
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把智库研究视为一门科学,用系统的思维。同时要真正立足中国的国情,还要立足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另外,还要看到当今世界百年变局的国际发展大背景。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想智库研究问题必然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高度交叉的问题,要求智库研究的问题都要做好文理交叉。必须针对研究的问题,到底涉及到哪些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的领域,把问题识别出来,把相关联的问题组合在一起进行交叉融合研究,从而把握住内在的规律性。
同时,智库研究要特别重视现实当中和问题相关联的那些社会现象,从而做到理论和实际能有效贯通和融合,这是我们强调的在研究中要把握理实融通。最后还是要把研究的问题回归到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上,围绕着关心的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
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尽管时间还不长,也正在从专业化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始重视理论方法的创新。当前,我国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智库研究问题面临很多新的要求。要形成中国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形成源于解决中国问题的智库理论方法,实践会催生需求,需求牵引下从而带动智库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来形成智库研究的中国方法和中国学派。
我们要重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交叉研究,要重视把理论分析和对实践问题的研究有机融会贯通在一起,面对决策研究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更好地建言献策。
中国网:学科建设需要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支撑,智库建设从专业化、科学化走向学科化,并形成学科体系,应如何理解这一学科体系的深刻内涵?
潘教峰:智库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发挥作用就是从专业化开始的。随着解决智库问题本身的理论方法创新,智库在从专业化走向科学化。走到今天,正在向学科化方向发展。学科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形成一个学科体系,这个学科我称之为“智库科学与工程”,初步理解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它的内涵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与之相适应,它的研究范式是什么?还有它的方法论 。
从智库研究的内涵来看,智库科学与工程实际上是把智库视为研究领域,而不是仅仅视为一个研究组织。
智库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征?交叉融合。它有学科交叉性、问题的相互关联性,还有研究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的创新性,研究的政策实用性。
这些研究对象的特征实际上已经界定了研究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就要发展形成有共识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的方法论。智库双螺旋法实际上是带有一种范式特征,它解决的不是单一的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了智库研究整个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则,从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方法论。
在智库科学与工程中,第一个层面要解决的就是它的内涵、范畴、理论范式和方法论的问题。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智库研究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如智库双螺旋法提出的十个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智库科学与工程的一些研究分支领域和方向,也是提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的认知或为方法创新提供知识源头。
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关键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即智库研究的关键方面,包括治理的问题。因为现在智库涉及到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构成一个问题,也可以构成一个重大的问题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直接满足决策者的需求。
第四个层面的问题是发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方法、工具和平台。比如智库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有大规模的问题、中规模的问题、小规模的问题,而大规模的问题显然是一个智库工程,它是包括整个问题的分解、专家的组织以及综合的集成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有具体的方法、工具、平台。
(智库)发展到了今天,应当推动智库科学与工程这样一门学科的建立。通过这个学科方向的形成,一方面可以为智库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论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为智库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体系,使得智库的研究真正成为有力服务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力量。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摄像/后期:朱法帅。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制作: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