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1-12-22 13:41: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科学,传播,中国,研究,公众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该报告对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年度科学传播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评价。2020年是中国科学传播经历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科学传播能力迅速提升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事情的运行节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对中国科学传播同样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卫生健康和防控疫情相关知识与方法受到媒体、公众的高度关注,创作制作的各类科学防疫作品迅速传播,成为2020年中国科学传播的最大亮点。

科学传播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国科学传播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等方面。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媒体科学传播增长迅速,科普图书发行出现回升。以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科学传播更加广泛。2020年中国共出版科普图书9853.6万册,科普图书出版数量越来越多,精品不断涌现,选题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题材和内容日趋丰富。中国期刊发行1.31亿册,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其中科普期刊258种。在科技期刊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科普期刊数量逆势大幅增加。科普期刊内容满足了读者深度阅读的个性化需求,也满足了专业科学知识爱好者的特殊需求,因而具有稳定的读者市场。

中国的科学传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科技报纸版面压缩,阅读场景锐减,出版周期相对延长,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科普期刊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学生市场扎堆,成人市场偏冷;科普图书创作手法较为单一,引进图书居多,优秀原创作品较少;科技人员参与科学节目热情不足,影视作品科学性尚需提升,网络科学传播审核把关不严,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滞后,科学传播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据悉,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首次编撰的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年度报告,视角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对中国科学传播现状分类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深度解读,在充分肯定中国科学传播成效的同时,对中国科学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予以了详细剖析,是一份富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权威科学传播研究报‍告。该报告对科研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全面了解我国科学传播状况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提供了专业参考材料。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周德进局长介绍《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编写目的及意义,指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工作,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普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调发展,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长郭传杰发言,指出研究出版《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提升我国科学传播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中国科学传播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重点支持的专项研究报告,今后将每年编撰出版,对中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未来的中国科学传播工作走向和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促进和服务中国科学传播事业建设的建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