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02-03 18:08: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锡康 等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经济预测,经济形势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政策建议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使全球经济遭遇沉重打击并陷入深度衰退,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运行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经济理论和现实经验研究了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进而在简要回顾 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基础上,初步预测 2021 年中国经济走势,并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中长期走势分析与预测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国际经验和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变化趋势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走势进行了分析,并对 2021—2050 年间不同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

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预测:增速呈波浪形下降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图1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 2019 年世界各经济体 GDP 增长率和人均 GDP 的散点图。从图 1 可以看出,随着人均 GDP 的提高,经济增速趋向下降。

世界银行将所有国家按人均 GNI 高低分为四大类,即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2020 年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地区的界定标准分别为人均 GNI 少于或等于 1 035 美元、1 036—4 045 美元、4 046—12 535 美元、高于 12 535 美元。2019 年这四大类经济体 GDP 平均增长速度如图 2。中低收入国家 GDP 平均增速比中高收入国家平均增速高 0.13 倍,比高收入国家平均增速高 0.42 倍。

中国经济增长要素是影响中长期经济走势的重要方面,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主要包含以下 2 方面。

(1)中国投资率和储蓄率呈下降趋势,而资本系数快速增大。根据哈罗德-多马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模型,经济增速与投资率或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率成反比。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由 2010 年的 50.7% 和 47.0% 分别下降至 2019 年的 44.6% 和 43.1%,资本系数由 2010 年的 4.43 提高至 2019 年的 7.06,由此给经济增速带来下滑压力。由于技术进步及投资效率降低,增加单位产出所需新增资本数额增加,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增速趋缓。

(2)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和老龄化促使经济增速趋缓。世界上部分国家经验表明,人口与经济增速有密切关系。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由于对劳动力需求较大,人口往往呈现增长的趋势;反之,人口下降的国家经济增速往往较低。日本近 30 多年经济发展停滞、欧盟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于美国,均与人口增速有密切关系。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978 年的 1.200% 降至 2019 年的 0.334%,是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另一重要因素。2000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为 10%,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为 7%,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1999—2019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由 6.9% 提高至 12.6%,数量由 8 679 万人增加至 1.76 亿人,20 年间增长 102.8%,而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数量翻一番则平均需要 40 年左右。预计 21 世纪 20 年代开始,生育率过低和老龄化将日益严重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退休金等社会福利支出将挤占储蓄额和投资额空间,使得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出现进一步下降。

综上所述,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国际经验和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变化趋势等因素,预测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走势为呈波浪形下降,具体有 3 个特点:①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但增长速度远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②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政策连贯性强,经济增速下降较为平稳,变动幅度小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③短时期内由于各种有利因素作用,经济增速可能上升,但从中长期看仍呈下降趋势,触底时间初步预计在 21 世纪中叶。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中长期预测

在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中长期预测之前,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①从经济总量看,目前中国居世界第 2 位,仅次于美国。根据 IMF 公布的资料,2019 年中国 GDP 为 143 429 亿美元,美国 GDP 为 213 744 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 67.10%,但远高于其他国家。②从经济增长速度看,2019 年中国 GDP 增速为 6.1%,美国为 2.3%。中国 GDP 增速比美国快 1 倍以上。③从人均 GDP 看,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10 262 美元,美国和全球分别为 65 118 美元和 11 429 美元,中国人均 GDP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89.8%、美国的 15.8%。

依据经济增速随人均 GDP提高而呈波浪形下降的理论和中国经济增速将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经济体的结论,我们对 21 世纪上半期中国经济增速作出如下预测。

(1)预计 2020 年 GDP 比 2010 年“翻一番”。预计 2020 年中国经济增速为 2.4%,按可比价格计算,2020 年中国的 GDP 约为 2010 年的 194.09%。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 年中国 GDP 虽未达到 2010 年的 2 倍,但已非常接近“翻一番”的目标,可以说中国基本完成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 2020 年 GDP 比 2010 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2)预计在 2030 年前后,按现行汇率法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水平。主要有 2 个原因:①  中国经济增速快于美国;②汇率变动。预计在此期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呈升值趋势,平均每年可能升值 1% 左右。但鉴于中国人口为美国的 4 倍左右,按经济发展水平衡量,预计 203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美国的 1/4 左右。

(3)预计 2021—2035 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由于 2020 年经济发展基数较低,预计 2021 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 8.5% 左右;“十四五”期间(2021—2025 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可能达到 6.3% 左右。根据本研究的测算,“十五五”期间(2026—2030 年),中国经济将进入“5 时代”,即年平均增速为 5.4% 左右。“十六五”期间(2031—2035 年)经济平均增速将低于 5%,进入“4 时代”。2021—2035 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达到 5% 左右;预计 2036—2040 年经济平均增速为 4.2% 左右。

(4)预计 2041—2050 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开始进入“3时代”。届时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速为 3.8% 左右,较 21 世纪 30 年代的年平均增速降低 0.7 个百分点。

(5)预计到 2050 年,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预计在 21 世纪中叶,即 2050 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将为美国的 2 倍左右,但人均 GDP 与美国相比仍有将近 1 倍的差距。

2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与初步预测

疫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之中。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20 年第一季度,中国 GDP 同比下降 6.8%,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2020 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迅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 3.2%;第三季度,经济进一步好转,同比增长 4.9%。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向好,2020 年 11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 PMI 产出指数(三大指数)分别为 52.1%、56.4% 和 55.7%,高于上月 0.7、0.2 和 0.4 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年内高点,且连续 9 个月高于临界点。进入 12 月份,三大指数虽有所下调,但仍处于较高运行水平,经济总体保持稳步恢复的良好势头。

中国成为疫情发生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全年经济增速为正的国家。中国第四季度 GDP 增速有望达到 6.7%,即 2020 年末经济增速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2020 年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可为 2.4% 左右。展望 2021 年,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加严峻、高度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经济走势如何,是否能够实现快速的恢复性增长,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年度 GDP 增长速度预测方法简介

影响 GDP 预测的很多重大因素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预测 GDP 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较大的难度,部分因素难以量化,难以定量预测,很多因素没有预测数据。基于 Chen 等对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的思想,本文提出了以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为核心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对年度 GDP 进行预测。该模型的关键点如下:①把国民经济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国民经济具有多层次结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非线性、随机性和动态特征;必须综合地考虑国际因素、政治态势、社会经济技术因子(如政策、金融、科技、人口、价格等)和自然因子(如灾害、气象等)等的作用。②抓住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影响因素。③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结合投入产出技术、统计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情景分析、景气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等。

以 2021 年的预测为例,本文首先对 2021 年中国 GDP 总体增长态势进行分析;其次对 2021 年 GDP 增长情景与景气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从生产法和支出法角度,对主要行业和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分别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等,以便独立对 GDP 增长速度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基于模型计算结果和专家分析法,对中国 GDP 增速给出组合预测。

2021年中国GDP增速和全年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

受疫情影响,2020 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仅为 -6.8%,基数极低。预计 2021 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为 16.3% 左右,2021 年第二季度增速可能为 7.3%左右,第三季度增速为 6.3%,第四季度为 5.9%左右。全年经济走势表现为前高后低。预测 2021 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 8.5% 左右,2022 年经济增速将回归 6%左右(表 1)。从三大产业来看,预计 2021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约为 3.2%,比 2020 年提高 0.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 9.5%,较 2020 年提高 6 .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 8.4%,比 2020 年提高 6.3 个百分点。

对 2021 年三大产业增速做出上述预测的主要依据包括: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继续。农业、畜牧业等转型升级都将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尤其是生猪等养殖业的恢复性增长将使得 2021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较 2020 年略有提高。②第二产业将呈现恢复性增长。疫情导致的 2020 年生产经营活动停滞或将在 2021 年逐渐恢复,并有望取得更大的增长;同时,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但外需方面可能会受海外疫情影响而增大不确定性。③服务业将呈现疫情后的恢复性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将恢复到原有或更高的发展水平,由此拉动服务业稳定的恢复性增长;同时,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增势或将保持稳定,为服务业增速提高注入新活力。

从三大需求来看,随着国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预期中国消费会持续复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相关投资政策的影响延续,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下,高技术产业投资成为整体投资增长的驱动力,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巩固。外贸方面,2021 年新冠病毒疫苗上市,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疫情或将得到较好控制;中央充分认识到对外贸易失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力促进货物和服务进口,进出口将逐步趋于平衡,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预计 2021 年消费对 GDP 贡献率为 57.7%,拉动 GDP 增长 4.9 个百分点;投资对 GDP 贡献率为 38.8%,拉动 GDP 增长 3.3 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 贡献率为 3.5%,拉动 GDP 增长 0.3 个百分点(表 2)。

总结与建议

(1)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中的优势,以外贸促发展,开创对外贸易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截至 2020 年底,疫情在全球范围仍处于失控状态,预计 2021 年全球短期经济前景仍趋悲观。相比之下,中国以“快于预期”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复苏。①出口。出口快速增长,给全球提供防疫物资等多种产品,坚定不移地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为支持其他国家稳定市场作出了中国贡献。2021 年,中国外贸仍有望延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将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中国产品。②内需。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消费形势持续低迷,在疫情防控获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消费复苏速度却远不达预期。2021 年,在保证疫情防控有序的前提下,建议中国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在驱动双循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作用。

(2)稳增长、促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20 年初,疫情的突然暴发和大规模、高强度疫情防控措施使得众多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难以持续。尽管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取得初步胜利,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周期,但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仍未平复,实体经济运行仍存在局部风险。因此,仍应当把“稳增长、促发展”作为中国 2021 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建议:①2021 年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将财政赤字总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保持合理的地方专项债规模,并加大对科技、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的保障力度;②货币政策基调宜保持稳健,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为社会融资和货币信贷提供便利;③确保各部门的经济政策共同发力、聚焦使力、着力于根本,更好地发挥各种政策的协同效应,舒缓疫情给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3)继续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中美经贸摩擦将在中长期持续的情况,已基本成为共识。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摩擦和竞争只会增多,不会减少。近年来,美国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发起制裁。例如:美国对华为公司的芯片断供,打压其 5G 发展;利用金融霸权打击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对涉及核心技术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采取限制入境等措施,进行学术封锁,以各种方式打压遏制中国的高端科技发展。当前,在科技领域,中国仍与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建议:①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应打破幻想,发展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技术,坚持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针不动摇,合理布局核心产业;②从高端制造业全产业链角度,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攻克核心领域相关重点、难点技术,增加对基础学科领域研究支持,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贴近实际的产学研协作体系;③以多种形式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切实追踪评估扶持政策的有效性;④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不仅引进产业技术人才,而且引入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一套以我为主、多渠道吸收境外技术的安全的产业技术体系;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在未来支撑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

(4)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促使全球价值链发生重大变革,推动全球价值链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调整。疫情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和贸易受阻使全球化出现退潮趋势,部分产业开始向区域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已逐渐减弱,原有的以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融入并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发展模式不再适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建议:①利用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②结合 RCEP 区域和中欧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新契机,吸引全球优质生产企业,打造世界级高端区域产业链集群;③充分发挥中国在 5G、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现有技术优势,与制造强国战略结合,挖掘信息技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结合点;④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新发展中向中高端攀升。

(作者:陈锡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杨翠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祝坤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会娟,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李鑫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姜青言,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