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绝对贫困彻底消除,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发布时间:2020-10-24 10:06: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国祥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十三五,贫困农民,贫困标准,全面小康社会,数字

“十三五”初期,我国在现行标准下仍有5575万人尚未脱贫,832个贫困县没有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堡垒”,关系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无比艰巨的任务。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到2019年末,尚未脱贫的人口只有551万人,意味着“十三五”前4年每年脱贫人口超过1000万人,最后一年脱贫人口数量大约是前4年年均的一半。“数字”不再是问题,但脱贫难度不是用“数字”可以简单反映的。为了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不落下,今年国家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1113个村及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挂牌督战。到7月底,挂牌督战任务基本完成,转入查漏补缺和巩固提高阶段。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无悬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历了几轮的确定贫困标准和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战,克服重重困难,将界定的所有贫困人口一个不剩地全部脱贫,这是我国扶贫史上唯一的一次。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农民保持较快增长是关键。2016年到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86元增加到11567元,增长36%,高出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翻了一倍多,增长速度大约是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3倍。面对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国家将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各地积极提供扶贫公益岗位,推进消费扶贫,大力开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更快。“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加快补齐。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要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十三五”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不仅通了硬化路,贫困村全部通了动力电,而且一些贫困地区还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7月底,挂牌督战的贫困村和贫困县“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的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已经从机制上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贫困人口全覆盖,远程诊疗覆盖全部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延伸,村村都配备了标准的卫生室和有资质的村医,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历史,疑难病症有优质医疗资源诊治,常见病医治不出村。完成了1000万贫困农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产业日益兴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被突发洪涝灾情损毁的安全饮水设施和住房及时得到修建,贫困人口饮水和住房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十三五”期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意味着绝对贫困在全国全面消除,不再为吃饭穿衣居住等基本生存条件担忧的中国普通百姓梦想在我们这代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意味着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时间比世界目标至少提前10年。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解决,不仅意味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且意味着自我发展能力已经形成,这对于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十四五”奠定了重要基础,对解决相对贫困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具有深远积极影响。(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