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拉萨]新生活、新产业、新梦想—— “世界屋脊”战贫记

发布时间:2020-10-20 14:41:5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张蔚蓝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脱贫,群众,产业,拉萨,发展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张蔚蓝)10月13日,“脱贫攻坚看拉萨”——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拉萨行活动启动仪式在西藏拉萨市举行,旨在通过网络媒体全方位多层次讲述拉萨脱贫攻坚故事,展示拉萨脱贫攻坚新成就。随着五天的采访行程,记者深入平均海拔为3650多米的拉萨市曲水、当雄、达孜、林周等区县以及拉萨城关区、柳梧新区,探访高原人民的脱贫新生活。

2015年底,拉萨市共有贫困县(区)8个、贫困村(居)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237户44162人,贫困发生率为14.2%。2018年,全市贫困村(居)全部退出、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率先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动态清零。同年,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乱石滩”群众“搬”出幸福好日子

漫步在曲水,一栋栋藏式新房,成为见证雪域高原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风景。拉萨河畔三有村是西藏自治区首个易地搬迁扶贫点,位于拉鲁藏布江畔的冲击平原地带,共安置180户744名贫困户。

三有村是哪“三有”?群众给出了答案。2016年7月,来自周围10个村落的1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迁居至此,开始新生活,如今,通过村里的产业发展,不少人家实现了“以迁脱贫”,群众“有健康,有房屋,有产业”。

以前,这座被山水环绕的美丽村庄只是水洼遍地、枯草连片的乱石滩。而今,这里却绿荫环绕,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进村民强久家里,她的两个孩子正在家中看电视,房内干净整洁,客厅里电视、藏式家具、电器设备样样都有。据悉,她和丈夫相加的年收入达到六万。“扎西德勒,我们搬进了新家园。我还有了新工作,在村里的移动营业厅上班。”她说。

 image.png

三有村,搬迁群众的房屋。张蔚蓝/摄

据介绍,目前三有村已设立扶贫车间、三有超市、养老驿站,建立了养殖合作社,发展奶牛、玫瑰和枸杞种养殖产业。“‘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了,村民们自己花钱重新装修了房子,群众现在更加追求生活品质了。”第一书记如吉说。

image.png

在拉萨市曲水县三有村,搬迁群众正在缝纫机前工作。张蔚蓝/摄

截止目前,拉萨市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2个,实现22979名群众搬迁入住。配套产业项目90个,实现1户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西藏自治区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60多个,26.6万名贫困群众乔迁新居。

对口帮扶:产业兴旺、人才聚集、精准脱贫

“哞哞哞…...”群山环抱的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传来了奶牛的叫声。这些奶牛的“前辈”们来自青海和甘肃地区。2019年,在江苏省的对口帮扶下,林周县从宁夏和青海引进黑白花奶牛,成立了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格桑塘在藏语里是“一片幸福美丽、平坦宽阔的地方”, 45岁的示范园总经理李发抒说:“这也让我想到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image.png

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的奶牛。张蔚蓝/摄

在进藏工作前,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的李发抒已经在四川新希望公司工作了25年,支撑他参与援藏工作的是内心对西藏的热爱。“我对西藏有很深的情结,尽管这里海拔高、气候条件差,但我一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告诉我的员工要时刻保留‘三心’。”他说。

“三心”是哪三心?即感恩之心、信心和雄心。

他解释道,“首先,援藏项目为脱贫攻坚搭建了一个‘舞台’,对口支援的江苏省是农牧园区的‘搭台人’,而人才就是这个舞台上的‘唱戏人’,所以对江苏省的支援,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其次,为了降低奶牛和牦牛的死亡率,让它们更适应高原气候,我们引进了先进科学手段进行人工干预,因此我们有信心。第三,我常常鼓励我的员工要有雄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展望未来,人才培养尤其是本地专业人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到这里工作,分享我的工作经验,这也是我能为这片开满格桑花的高原土地带来的价值。”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据悉,“十三五”时期,拉萨市共实施产业项目489个,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无论是从农牧民那里收购青稞,使用当地劳动力进行项目的建设,还是发展民宿帮助销售藏族特色手工艺文创产品,无不显示了产业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带来的真切动力。

2017年,达孜区叶巴村开始打造文旅结合的创意产业,助推建设美丽乡村,正在申请“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叶巴村风景区自建设以来,累计向贫困群众发放劳务费超过1000万元;2015年,距离拉萨不到100公里的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成立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1995年至今,苏州市对口支援拉萨市林周县,26年来,林周县生产总值从5563.71万元增长至15.3亿元,同比增长26倍……

近年来,结合援藏项目和扶贫资金,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产业,带动附近的群众致富增收,拉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

脱贫不脱政策。2019年,西藏加快优化基础设施,落实中央政府投资686亿元,共计援藏项目到位资金42亿元。借着国家援藏项目和精准脱贫政策的“东风”,拉萨市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长,扩大群众就业,助力贫困户脱贫,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奔小康作出巨大贡献。

自1994年始,北京市和江苏省成为了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两大坚实后盾,而拉萨市区的北京路和江苏路就是这两段帮扶“情缘”忠实的见证者。未来,这些产业还将进一步投身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拉萨所有已脱贫县区迈入小康社会。

青年有梦想,老人有所依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3月,当雄县纳木湖乡纳木湖村的西热次仁花了17万元,用积蓄和扶贫小额贷款买下了一幢二层楼房,开办了“纳木湖村扶贫便民汽车、摩托车修配店”。如今,这个汽修店由夫妻二人共同管理,西热次仁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主动申请到拉萨市学习汽修技术,掌握了一门手艺。2017年,他们一家5口实现脱贫,他自己也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汽修梦”。

这位牧民的儿子,“翻身”当了汽修店的老板后,每月支付3000多元的工资聘请一位同样是贫困户的员工,帮助他脱贫。据悉,每年到藏历新年,西热次仁都会买一些米面油粮送到村里的6户贫困户家里。“这也是一种回报党和政府帮助和关怀的方式。”他说。

纳木湖乡宣传专干葛孛评价道:“他是一个有想法、肯实干的小伙子。”这个西藏的高原青年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自力更生,从低收入贫困户,成长为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2018年,他还被评为了拉萨市脱贫攻坚“奋进奖”。

image.png

西热次仁正在工作。张蔚蓝/摄

在离当雄县200公里的金叶敬老院(也称达孜区社会福利院或达孜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由自治区政府免费集中供养的98位特困老人安享晚年。他们有的坐在轮椅上晒太阳,或许还正在回忆着往事;有的聚在一起玩骰子,发出阵阵笑声;还有的在院子里喝着甜茶,用藏语谈论着今天的午餐。周龙江是福利院食堂的主厨,他说:“福利院的食堂承包给我们公司,四年前,我来到这里给老人们做饭,我是重庆人,老人们不能吃的太辣,所以我会尽量改良菜式,为他们做一些清淡、健康的饮食。”据他介绍,在食堂工作的配餐员一直充当他的翻译。这里有18名工作人员是达孜区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他们担任保安、保洁、膳食护理员以及其他工作,平时也负责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养护花草等,既服务了福利院的老人,还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份收入。

image.png

秋日的暖阳下,福利院的老人正聚在一起玩骰子。张蔚蓝/摄

从“三区三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到如今群众安居乐业、全力奔小康,西藏自治区的发展一直紧跟全国脱贫攻坚的步伐。拉萨周边的林周、当雄、曲水、达孜等区县纷纷实现脱贫摘帽。一栋栋楼房、一片片厂房、一张张笑脸,成为青藏高原的高山深谷里令人动容的靓丽风景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