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形成示范模式 护美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0-08-15 09:21:3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董战峰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两山,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两山”理念自2005年首次提出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完善,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是正确理解发展与保护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动力和实践遵循。

“两山”理念深入人心 为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2005年8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时,听取余村关停矿山、发展生态旅游休闲经济做法的汇报后,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中,习近平对“两山”之间关系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刻总结,并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论述体系。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取舍,即在两者不可兼得的特定条件下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是“两山”间的转化,是在兼顾和取舍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境界,也是“两山”理念的核心所在。

“两山”理念的核心在转化,要义就是在利用“金山银山”反哺、呵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持续、高效率的转化路径,推动实现更加绿色、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两山”理念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根本遵循。护美绿水青山,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两山”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通过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过程,将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做大金山银山,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两山”理念的落脚点。考虑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高投入、低效益和公益性,“金山银山”是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反哺绿水青山的基础和支撑。

“两山”实践丰富多样 形成一批示范模式

“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模式,自2005年提出以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丰富和践行“两山”理念,涌现出了一批“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共享绿水青山”的经验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探索推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核心路径。

2019年1月,浙江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2020年丽水市云和县开展土地出让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通过浙江省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将云和县紧水滩镇一宗面积493.62平方米的商业用地,以128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9.75万元为生态增值部分,这也是全国首宗附带生态增值的土地出让成交。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提出将海南省建设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努力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2020年4月,自然资源部推荐福建省厦门市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等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强调了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补偿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做法,供全国其他区域借鉴和参考。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命名三批次共计5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涵盖9个地市、35个县区、2个乡镇、2个村以及林场等其他主体4个,展示出了我国探索“两山”实践建设的典型做法。

其中,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山西右玉县等地区严格秉承“取舍、转化”的发展理念,优先推动实施自然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水青山的品质不断提升。浙江省安吉县等地区,基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兼顾绿水青山养护与转化,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生态工业、低碳工业、生态旅游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同时以高品质的绿水青山为竞争力吸引高端新兴产业,探索出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产业高端化的有效路径,形成了生态和经济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方式。广东省东源县、四川省九寨沟等地区,不断加强源头地区和景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严格区域环境空间管制,保值增值生态资产,使群众共享保护成果,不断增强群众“两山”建设的获得感。

以探索建立“两山”转化的长效运行机制为保障。如何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绿水青山自身价值的回归,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两山”实践建设的重要内容。

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GDP综合考核的“一张表”和“一本账”等体制,以制度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创新生态银行机制,将散落的杉木林、小水塘等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规模化整治将之提升成优质资产包,再委托专业运营商对接市场、对接项目,从而搭建起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实现了将沉睡的生态资源有效盘活。

牢固践行“两山”理念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政策创新打通“两山”建设通道。从推动“两山”转化的政策体系看,还存在很多短板。自然资源的资本化和增值利用模式与政策手段仍有欠缺,各种自然资源能否资本化、如何资本化、如何增值利用等具体问题尚缺乏理论与政策实践支撑。部分地方政府越位、错位导致市场价格扭曲,企业真实的环境成本难以“内部化”。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不到位,难以对从经济活动源头减少生态环保形成持续激励,难以保障增加生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无法推动将“绿色福利”转化成让人民群众长久受益的“发展红利”。下一步“两山”理念实践推进中,要强化生态环境政策创新,加强财政支持政策支撑,完善自然资源的资本化和增值利用政策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应用,实现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的深度融合。

“以点带面”推开“两山”实践。在“两山”理念的实践建设中,不同生态环境品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如何对待、处理“两座山”的关系及其转化路径有所不同。目前“两山”转化较为成功的地方案例,多为自然生态本底较好、或者污染产业曾经集中“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而基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本身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的区域,如何实现“两山”转化与增值机制尚存在部分理论、政策及实践困难。因此,未来的“两山”实践建设,既要总结已建设区域成熟的经验模式,形成推广性的经验做法,助力“两山”实践全面铺开,也要针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基础均较差的区域,如扶贫攻坚重点关注区域,形成建设模式。包括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累积自然生态资源,为“两山”转化积累后发优势。

完善“两山”转化的支撑体系。推动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核算和统计体系是基础和前提。目前“两山”发展与转化核算和统计尚无权威、经管理部门认可的方法与规范,诸如绿色GDP、GEP等经济生态环境核算方法尚未形成各方认可的规范或制度。未来要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完善“两山”评估技术方法体系,进而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为“两山”建设扫除技术和制度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