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召开研讨会 专家学者共论“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发布时间:2020-07-18 10:49:3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柳逸舟
关键词:改革, 新局面, 市场化配置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的多方面挑战,如何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如何推进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的突破,如何应对挑战并赢得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7月17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举行在线改革形势分析会,围绕“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释放农业农村活力”“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等议题开展讨论交流,积极建言献策。

7月17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行在线改革形势分析会,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主持会议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探寻城乡协调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相对缓慢,此外,由于城乡土地要素流通不畅,土地要素配置与工业化市场化和人口流动的趋势也不相适应。他认为,无论是从问题导向要求还是目标导向要求,都要求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为此,“十四五”时期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的配置改革。他指出,要合理利用闲置用地和现存土地,关键在于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实质性启动宅基地退出权改革,鼓励宅基地盘活利用,探索宅基地跨集体流转。要进一步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土地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和产业发展用地制度三方面。改革旨在解决“土地怎么利用”的问题。如果改革到位、政策落实,就能够激活农业投资主体。要激活市场,激活最重要的土地要素资源,由此为培育和建设市场经济打下重要基础。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建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在所有制方面,要使之和现代市场体系对接兼容,长远出路可以考虑土地最终产权实行一个平台上的国有制。经过一系列渐进改革,使所有的土地最终产权都归于国有平台,使用权都可规范化交易,将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经济社会长治久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刘守英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的经济活动机会,将乡村经济活动从单一化、窄化走向多样化,提高乡村经济活动的回报率,打通城乡要素市场的对流。在下一轮城乡发展进程中,要通过人的城市化解决人的经济活动机会与人的权利的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和人的城市权利的改革,从而为我国经济重构和下一步改革拓宽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认为,科学理解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不能把面向乡村振兴的改革单纯理解为乡村空间范围的改革,要从国家战略角度理解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问题;二是要将推进改革和强化规划引导结合;三是要注重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四是要突出改革实效务实推进;五是要有底线思维。

以开放促改革 应对国际挑战寻找新优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提出,要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他认为,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既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连接点,又是开放与改革的连接点。“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既是释放巨大内需潜力的关重点,也是释放服务贸易优势以赢得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既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既是应对变局的主动之举,也是开拓新局的主动之举。”迟福林指出,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形成公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要充分发挥科技革命对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作用。要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关键是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对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要抓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盯国内循环发展的重点,精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我为主构建双循环的关键,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畅通国内循环体系的基本环节,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稳定性,争取区域循环的新突破。要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要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注重两个循环的内在关联和协调。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互动,推动关键领域的进口替代,打通国内国外循环的痛点和堵点。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构建更完善体制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表示,劳动力市场是要素市场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当前重点是两个畅通:畅通落户渠道和畅通职称评定渠道。他指出,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个创新的提法,可以探索,但要考虑更好地保护公民隐私权。此外,还应该重点研究企业家的管理要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无论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和外部环境变化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因素的多重制约看,深化市场化配置改革都十分紧迫。 “十四五”时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在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目标是消除要素配置扭曲,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领域;在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的目标是加快培育发展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推进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产业技术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从而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就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提出建议。首先,要素配置改革不仅要着眼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而且要从人的解放发展和社会治理改革的新视角谋划要素改革。对于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要在很大范围内看成“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不能说凡是有产权的都是要素,但是可说凡是要素都有产权。在要素产权的提法方面,可采用“承认”“尊重”产权等提法,激发内部活力。增加管理要素(企业家)市场体系完整化。在实践中把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配置结合起来。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在金融立法层面提了建议: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解决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要注重金融监管的法律建设,建立更好的法律规则;制定一个统一的《债券法》,把债券市场统一起来,以强化这个市场的统一监管;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重点是加快修改《破产法》和制定《个人破产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