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中国模式 助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0-06-02 09:11:2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董战峰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生态扶贫,中国,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董战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要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中重要一环,是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在总结生态扶贫工作取得成就和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协同推进打好生态扶贫脱贫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役。

中国生态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贫困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生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不断加强。2016年以来,中西部22个省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国新组建了2.1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2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超4个百分点。

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扶贫工作推动了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使贫困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扶贫建立了长中短相结合的多元增收渠道,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补偿、就业、财产等收入。截至2019年底,全国生态扶贫共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中西部22个省份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近100万名,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10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

推动地域特色生态产业健康发展。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木本油料、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富民增收产业化道路。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截至2019年底,建设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70家,2019年中西部22个省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26万亿元。

在实践中探索特色生态扶贫模式

中国积极实践和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创新生态扶贫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了“生态产业扶贫模式”“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生态补偿扶贫模式”“生态建设扶贫模式”“生态搬迁扶贫模式”“科技支撑扶贫模式”“绿色金融扶贫模式”等多种有效模式。

特色生态产业扶贫模式。针对地区的特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特色经济林种植业等特色产业;利用贫困地区自然景观保存完整,民族文化和人文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以“电商+农产品”等形式,鼓励支持贫困地区电商企业和个人网点借助互联网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建立三位一体、资源互用、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化经营体系。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生态旅游扶贫模式。依托精品旅游线路和交通干线,发展餐饮、住宿型农家乐和生态、休闲型农庄;培育发展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大力培育生态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打造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生态补偿扶贫模式。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参与,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补偿的力度,明确转移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区域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补助范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加对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在植树造林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资金支持和森林培育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

生态建设扶贫模式。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挖掘生态建设与保护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为生态保护区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生态搬迁扶贫模式。主要以水源涵养林区、风沙及荒漠化威胁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重要生态功能地域等区域为重点,通过推进生态移民范围和补助力度,以及对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积极探索实施和支持劳务移民,促进就业地落户安家。

科技支撑扶贫模式。结合贫困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复合系统,在环境脆弱地区加强科技支撑,积极运用适宜的成熟生态技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立“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股份合作经营机制,以及“专家团队+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贫产业培育+创业主体培育”的服务链条,提高科技扶贫的可持续性。

绿色金融扶贫模式。贫困户普遍存在融资需求多样化、还贷能力低、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绿色金融扶贫可以解决贫困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不断拓宽生态扶贫的资金渠道,通过国家引导资金、企业参与、个人投资以及社会募捐等多种形式壮大基金规模。探索出“政府引导金融、金融聚焦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生态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生态扶贫模式,发挥绿色金融保障机制的作用。

协同推进打好生态扶贫脱贫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役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脱贫和环保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扶贫恰好把这两项重点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要协同推进生态扶贫脱贫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脱贫攻坚与污染防治攻坚共赢。

加强生态扶贫,巩固贫困地区生态优势。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监管力度,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与精准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保护与减贫脱贫双赢。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支持退耕还草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生态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实现贫困地区自然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实施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扶贫工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资金、资源、项目等向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切实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发展。要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积极探索推广“两山”转化的路径,利用良好生态环境汇聚经济发展要素,夯实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攻坚基础。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修复恢复力度,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等污染防治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恢复和保护更多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鼓励贫困地区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支持贫困地区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模式新机制。深化多方合作联动,落实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定点扶贫和行业扶贫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生态环保扶贫。

发展生态产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生态产业为重点,以生态扶贫人才为支撑,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贫困地区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