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视角下的中国扶贫:关于扶贫 父亲教会了我什么

发布时间:2020-04-14 14:31:0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弘毅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父亲,贫困,扶贫,干部,国家

【编者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程中,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奉献精神也带动了自己的亲人。本文作者李弘毅是一名初中学生,父亲是一位扶贫干部,他记述了随父亲到扶贫点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个少年视角下的中国扶贫。



太阳向着地平线缓缓落下,照亮了天边的云朵,在去年暑假一个寻常的傍晚,我和父亲来到了群山怀抱中的重庆市丰都县都督乡——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最偏远的乡。我父亲是被派驻到丰都县的扶贫干部,他的任务之一是负责都督乡的扶贫工作。

父亲是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的,他接到通知后的几天里都显得格外兴奋,高兴地对我说:“我们的祖国富强了,却并没有忘记居住在大山中困难的人们!我就要带着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去帮助他们了!”

我一开始并不支持父亲去,因为这样他就会离开我们两年时间,何况我并不觉得重庆有什么可“支持”的,那儿明明是那么发达的一个大城市、一个网红城市。但我父亲却是满腔热血,每当我向他抱怨,他都告诉我:“这是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为身处贫困的人们带去走出大山、走向富裕的希望! ”

他对于这项工作尽心尽力。前年暑假,我和妈妈去丰都看他,他根本没有时间陪我们,每天照样早出晚归地工作。去年暑假再去,本来已是深夜到的丰都,第二天一早他又赶着下乡走访和考察,把我和妈妈丢在县城。临走时他对满面不快的我讲,国家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还有很多人处于贫困之中,难道我们不应该伸出手拉他们一把吗?国家现在派了数以万计的干部离开城市,走进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就是为了帮助最后的贫困人口告别贫困。就像丰都,过去只不过是涪陵市下的一座贫穷小县城,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如今县城不仅铺上了高速公路,还修了高铁站,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了新时代。

我当然也会抱怨,特别是他希望我拿出一部分零花钱去资助一个贫困儿童的时候。那时我总觉得这是和我不相干的。毕竟,我作为一个住在北京、衣食无忧、不用为了吃饱饭而操心的学生,是很难想到他们的难处的。

父亲对于我的态度当然感到不满。他常常对我说:“一句温暖的话,一双搀扶的手,一点扶贫的善心,这样的事,我们大家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肯做一点儿?”

那次我去都督乡时,感到我见的每位村民都对我父亲极其熟悉,大概是他常下乡的缘故。当地的乡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中等个子,对待客人十分友好。他告诉我,十五年前,这里还没有公路,村民们出乡全都靠山上的小路,有时扛着百八十斤的货物和行李要走两天才能到丰都县城,更别说到重庆市区了,乡里的货物总是卖不出去。那时这里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互联网,人们只能喝从溶洞流出的重金属超标的水,生病了又很难及时去医院,有些人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丧命。直到后来,通了盘山公路、架了大桥、打了隧道,乡里接了自来水、接了互联网,情况才发生了根本转变。

真正让我扭转观念的是父亲在扶贫期间与一位同事共同帮助的一对姐弟。那对姐弟从小父亲去世,母亲组建了新家庭,留下他们和八十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救济补助做生活费。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们,只看过一张合照,但依然被这个数字和事实震惊了。我没有想到还有人会生活得这么艰苦,祖孙三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是我一顿大餐的餐费或一次小提琴课的学费。父亲告诉我,在偏远地区,还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困苦。而扶贫干部的任务就是要把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带到他们身边。“我们的国家历尽艰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依然贫困的同胞!我们一定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奔梦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我问过几个都督乡村民,他们告诉我,二十年前,村中一无所有,人们蜷居在破旧不堪、阴暗潮湿的木屋中,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直到后来,扶贫干部来了、道路通了、电信信号有了,他们才逐渐住进了楼房、接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手机。作为见证者,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这些仍然贫困的人。

父亲曾对我说过,为了将温暖与关怀送到祖国的每个角落,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离开都市,为贫困地区的人们带去了资金和技术,更为他们带去了机会和希望。这让我反思,我们如今在大城市中过着吹空调、吃大餐、使用智能手机购买一切的舒适生活,又怎么不是得益于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向依然身处贫困中的同胞们伸出援手呢?

中国政府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在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样的目标和行动,不正是我们国家富强的最好证明吗?我将来也一定要投身于有利于祖国和人民的发展和事业中去,毕竟——

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作者 李弘毅,北京初二学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