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我国 2020 年全年经济影响有限 短期内对消费冲击最大

发布时间:2020-03-10 15:19:4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锡康 杨翠红等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政策建议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快速蔓延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对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重点行业的冲击相对较为严重,且本次疫情和 2003 年的“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很大差别。2019 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第三、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到 6.0%,为历史性新低;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增速下滑。这与 2003 年“非典”时期我国 GDP 高速增长、世界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背景完全不同。在这一背景下,疫情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

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多个城市封城封路,物流停止,机场、高铁等运行班次大幅减少。据交通运输部消息,2020 年 2 月 3日(春运第 25 天,农历正月初十)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 1 192.8 万人次,比 2019 年春运同日下降 86.6%。其中,铁路发送旅客 159.6 万人次,下降 86.1%;道路发送旅客 992 万人次,下降 86.7%;水路发送旅客 7.2 万人次,下降 93.4%;民航发送旅客 34.0 万人次,下降 81.6%。2020 年 1 月 10日—2月3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计发送旅客 12.96 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 30.3%。其中,铁路发送旅客 1.94 亿人次,下降 21.2%;道路发送旅客 10.51 亿人次,下降 31.8%;水路发送旅客 1 609.4 万人次,下降 41.6%;民航发送旅客 3 516.0 万人次,下降 22.5%。

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受疫情影响,2020 年春节期间各类聚餐大幅减少,人群密集场所关停,大量餐厅、饭店停止营业,备菜存货被低价甩卖。据商务部监测,2019 年 2 月 4—10 日(除夕—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 10 050 亿元,2020 年同期势必严重萎缩。

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旅游行业也遭受重创——各地主要旅游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交通受到限制,居民终止出行计划。回顾 2019 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 4.15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5 139 亿元,2020 年同期旅游业收入必然大幅下滑。

疫情对文化娱乐行业的影响。文化娱乐行业方面,2020 年电影行业春节档票房收入非常惨淡。春节档 7 天票房在全年票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2019 年春节档票房 58.59 亿元,占全年票房 642.66 亿元的 9%。根据 2019 年春节档票房推算,2020 年春节档原本预计总票房近 70 亿元,其中大年初一票房预售近 3 亿元。但是受疫情冲击,2020 年春节档 7 部主要影片宣布撤档,不少大型院线也均选择暂停营业。2020 年大年初一票房仅 181 万元,而 2019 年同期票房高达 14.58 亿元。

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受春节假期延长,节后复工难度加大,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条传导等因素的影响,疫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截至 2020 年 1月20日,采购经理调查结果显示,1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0.0%,比上月回落 0.2 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综合 PMI 产出指数为 53.0%,比上月回落 0.4 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有所放缓。从以上数据看出,在疫情暴发之前,制造业 PMI 指数已经处于临界点,如果疫情在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对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影响将逐步传递至制造业,影响制造业的增长,需要持续关注。

短期内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最大

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各地隔离措施陆续出台,疫情严重地区采取了“封城”措施。疫情期间人们外出活动的频率明显下降,消费意愿严重不足。2020 年 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预计将出现较大幅度萎缩,疫情严重地区的消费将受到沉重打击。

从消费类型来看,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和娱乐业等具备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的服务型消费受到直接冲击,其受影响程度大于产品类消费;必需品类(如食品饮料、中西药品、日常用品等)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网上购物、订餐、娱乐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十分活跃,线上消费增长将一定程度上代替线下消费。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只是抑制短期消费需求,并未改变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总体趋势。随着疫情的消散,消费将会大幅回升。

 疫情对投资的影响相对有限,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态势并没有改变。进出口方面,受到部分经济体的疫情管控措施以及国际社会对疫情的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国际合作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疫情的快速蔓延对外贸企业开工生产产生较大影响。2020 年 2 月3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很多外贸企业正在积极恢复产能,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在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减负助力。

疫情对湖北省等重点疫区的经济和就业将产生较为持续的冲击,但对其他地区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较为有限。需要高度重视疫情对经济系统薄弱环节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节后生产重启和持续经营所产生的重要冲击。这些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就可能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疫情对我国 2020 年全年经济影响有限

针对本次疫情,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重大部署,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防控疫情传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 级响应”,联防联控,共同打响疫情阻击战。国际社会对我国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并纷纷表达对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与支持。

 基准情景下的经济增长预测

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强力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支持,我们预期疫情能在短时间内(第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基准情景),疫情对 2020 年全年和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

在疫情能在第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的基准情景下,我们对 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预测如下:总体来看,我国短期的经济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预计第 1 季度我国 GDP 增速会跌破5.0%,甚至可能跌破3.5%,但第 2—4 季度我国经济将加速发展,预计全年 GDP 增长速度将维持在 5.5%—5.8%。

判断疫情在全年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主要有以下 3 个方面的考虑:

针对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较为严重冲击,中央和地方各级地政府出台了许多经济政策以缓解疫情的不利影响,这些政策有望降低疫情的负面冲击。宏观政策层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都有所增加,加强了“逆周期”调节。例如,2020 年 2 月 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 1.2 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不仅提供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而且引导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一步下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

尽管疫情对大多数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负向冲击,但也对一些行业产生了正向拉动作用,如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等。此外,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疫情发生期间被抑制的消费、投资等需求将被释放,从而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反弹。

虽然 WHO 将此次疫情列为 PHEIC,但对中国防控疫情充满信心。根据 WHO《国际卫生条例(2005)》,在 WHO 发布为 PHEIC 后,可根据第 49 条规定的程序随时撤消,并应在公布 3 个月后自动失效。如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控制,预期国际社会对疫情的防控将会逐步解除,我国的外贸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此外,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正是我国经济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短板”,补齐“短板”能够有效提高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为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悲观情景下的经济增长预测

当然,此次疫情的防控形势比较复杂,也有可能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和 2003 年的“非典”疫情相比,此次疫情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已经远远超过“非典”时期。“非典”疫情在 2002 年底—2003 年 1 月于广东暴发,之后 2—4 月扩散至全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直到 5—6 月才逐步得到控制,持续时间约 8 个月。虽然目前我们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力度和措施、对外联络等与“非典”时期已有很大不同,但确实不能排除疫情持续到第二季度的可能性。为此,考虑设立悲观情景,即预计疫情将在 2020 年 5月基本结束。

在悲观情景下,对第 1 季度和第 2 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很大,我们预计均会跌破4.0%,但第 3、4 季度经济会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为 5% 左右。


   五点政策建议

为有效对冲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冲击,预防经济的较大幅度下滑,缓解失业压力,亟待对疫情影响开展科学的评估,全面系统地梳理疫情导致的经济系统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统筹协调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的产业政策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确保各部门的经济政策共同发力、聚焦使力、着力于根本,更好地发挥各种政策的协同效应,舒缓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 5 点政策建议。

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稳定人员队伍。苏州等地区已经出台若干措施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希望更多地区尽快出台支持措施。

对疫情期间受影响比较严重的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建议进一步实行定向的税收减免措施,以部分抵扣其亏损额度,保证后续发展。

针对短期内疫情对生产和外贸的冲击,有效做好应急政策,包括减免租金、减税降费、放松贸易信贷支持。

加强信息公开,有效传达经济政策的意图,做到信息透明,并接受舆论监督,更好地引导预期和信心。

要着眼长远,借机推进经济系统各项制度的完善。例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更加有效的普惠医疗卫生体制,以及推进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等。(作者:陈锡康、杨翠红、鲍勤,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祝坤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会娟,中央财经大学;姜青言、汪寿阳,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