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世卫组织正式命名为Covid-19)堪比中国经济的“黑天鹅”事件。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作出全面部署,采取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趋势和基本面。但必须认识到,相比2003年的SRAS疫情,此次疫情更严重、感染范围更广、国际社会反应程度更高,且爆发时点在中国正处于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以及中美贸易战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因此影响可能会更为严重。
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从13.7万亿,增长到将近100万亿,并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中,仅中国就占了39%。鉴于中国经济体量、市场规模以及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关联度已今非昔比,必须高度重视此次疫情对外向型经济的直接冲击及潜在影响。
从外贸和外资形势看,制造业及加工贸易受影响较大。由于疫情导致的各地封锁问题,面向出口的电子制造行业将蒙受较大损失。以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为例,关闭工厂将在全球经济中产生级联效应。武汉是制造业中心,尤其是汽车制造业,日产、本田和通用汽车在这里都设有工厂。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会引发连锁性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封闭隔离、延迟开工、暂停生产等因素都将影响生产活动,直接冲击跨国公司投资及生产订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跨国公司供应链布局。
与此同时,由于亚洲地区对中国出口的中间品依赖度高于欧美国家,因此亚洲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将更大。目前,包括韩国、日本、印度等一些车企已开始制定停产或寻找新供应商的计划。
近年来,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贵、成本上涨等问题突出,这次疫情导致的制造停工可能使整体形势“雪上加霜”。
总之,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最为急迫的,这场战役越早日完成,影响会越小。对于疫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要有充分预判和评估,应“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尽快启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战略准备和应对方案。
首先,防范危机,预期管理是稳定之锚。当前,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愈加彰显。应进一步加大全国总动员力度,切实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缓疫情造成的冲击。
其次,适当扩大政府支出,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积极发放财政贴息贷款。在疫情期间的免税、直接补贴、利息补贴、缓缴社保。应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一些受疫情冲击严重、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企业直接给予补贴或税收返还,疫情过后的低息定向贷款等政策都是可选的政策工具,避免因短期事件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稳生产、稳定单,稳定供应链。有序推动、分批推进恢复正常生产,持续提升产能利用率;加强外贸支持,稳住订单。发挥贸促会国际商事认证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出具国际商事证明书服务,如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等,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规模,帮助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此外,全面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最大限度避免供应链“断链”风险。
第四,推出抗疫情专项基金。目前,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已表示拟发行战疫专项债券用于疫情防控应急融资,后续应继续推动政策性银行采取类似措施。
最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病毒无国籍,疫情无国界。新发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当前,尽管全球保护主义势头依然不减,但鉴于中国经济体量及市场规模巨大,具有强烈的外溢性。因此,除了加强与世卫组织关于抗击疫情全球合作外,加强各国之间以及与IMF、世行等国际组织之间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也至关重要,全球协作为未来可能的风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