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发布时间:2019-09-28 16:19:5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振红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中国,报告,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

9月27日,中科院在京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振红)9月27日,中科院在京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这份报告也是中国日前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的文件之一。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特定指标。采用多源数据采集、云计算分析、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SDGs评估典型案例,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区域、国别和地区尺度进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地球大数据作为新的科学方法论可以为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SDGs监测评估服务。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指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将会促进全新研究范式的产生,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具有巨大潜力。“报告所呈现的数据分析成果,可为其他国家落实议程带来有益借鉴,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中国用实际行动走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进程的前列,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做出贡献。”

中国土地净恢复面积世界第一

郭华东院士指出,土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利用地球大数据优势,发展全球土地退化评估方法,实现了2000-2015年全球土地退化/恢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仍有32个国家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表明全球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面临着挑战,而中国土地净恢复面积全球占比18.24%,位居世界第一,为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统筹农田与土地管理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报告对中国粮食生产环境影响的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单位产量的用地、灌溉耗水、化肥过施均呈降低趋势,粮食生产系统总体朝着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城市化驱动下,优质耕地流失,边际耕地增加,对可持续发展趋势形成了一定挑战,更好地统筹农田管理与土地管理,是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化进程剧烈地区,粮食生产进一步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西部地区地表水水质总体优于东部地区

报告研究显示,通过多年的集中治理,中国地表水水质呈现逐渐改善的态势。中国 2017 年地表水水质较2016年有小幅改善,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地表水水质总体优于东部地区,重点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

中国省级超六成人口使用公共交通

报告分析了中国地级市(除台湾之外)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范围内的人口覆盖比例。总体上,中国省级尺度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平均为64.28%,东部地区省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南方省份普遍高于北方省份。其中,澳门、上海、香港达到100%,即距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了建成区全部人口;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四川、江苏、广东、重庆、辽宁、广西、湖南、安徽、陕西、青海、江西、贵州等省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个省份中,既有东部地区的山东、河北、海南,也有中部地区的湖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和西部地区的宁夏、云南、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报告显示,从地级市尺度来看,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要普遍高于人口稀少的城市。省会城市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普遍高于其他非省会城市。在西北部的一些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分布相对集中或人口主要沿城市道路分布,其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较高。

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且更加破碎化

此外,报告通过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评估,发现 1976-2013 年期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且更加破碎化。报告研究表明,从种群数量来看,大熊猫从濒危调整为易危是合理的,但从栖息地的变化来看结论并不完全成立。尽管2001年以来大熊猫栖息地所有恢复,但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比1988年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时面积要小,并且更加破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因素仍然严重,因此这种调整是不合理的,将来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要综合种群和栖息地两方面的因素。

报告基于红色名录指数评估,发现 2004-2017 年期间中国高等植物和陆生哺乳动物的红色名录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濒危趋势有所缓解,但同时,鸟类的红色名录指数呈下降趋势,濒危趋势进一步恶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