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八

发布时间:2019-09-17 11:02:5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高敬、周颖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地球卫士,1983年,三北工程,奥斯特罗姆,生态文明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美丽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八

新华社记者高敬

如果透过历史的长河回望这70年,人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70年,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繁荣发展,一座座大山从荒凉苍茫变为绿意盎然。

70年,亿万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这幅画卷的名字叫——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翻开世界植被图,你会发现整条北回归线上的陆地,大部分被沙漠覆盖。然而,在我国华南地区,却可以见到大片的绿色森林。其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最为抢眼,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史也由此开篇。

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层叠叠的绿意扑面而来。山间流水潺潺,峰顶云雾缭绕,空气自然清新。这里就像一个天然氧吧。

鼎湖山能成为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得益于季风带来丰沛雨水的滋润。而千里之外的陕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延安却一度“盼”水也“怕”水。

几十年前,延安越来越多的山坡被开垦成农田,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74岁老人侯秀珍回忆说,一刮风,尘土遮天蔽日,家家门口都挂着个掸子,进门头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掸土。一下雨,山上的农田根本存不住水,连泥带水就往川道的稻田里泄,农民只能用盆把稻田里的泥往外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工作。经过20年不懈努力,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

曾经荒山秃岭的延安,如今已被深深浅浅的绿色点染。山地苹果、核桃、花椒等林果业,也为退耕群众带来了富裕的新生活。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建设美好家园,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重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0年来,亿万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创建,再到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华大地上的绿色越来越多,城乡环境越来越美。

这是一组自带“美颜”效果的数据——

1956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2750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大多数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1999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如今,全国已建成城市公园1563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是1981年末的近十倍。

70年,两万多天,新中国的山川正在改变模样。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