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保持增长,中国经济地区结构更为多元

发布时间:2019-09-10 11:42: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密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中国经济,外贸,结构,一带一路

周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在美国单边主义大规模“奖出限入”关税措施的搅动下,全球经济增长承受巨大发展压力,但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表现出强劲的韧性,贸易规模继续增长,出口优势依旧。

海关数据显示,前8个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0.13万亿元,同比增长3.6%。按照8月30日人民币在岸汇率计算,中国前8个月的进出口总额折合美元2.81万亿美元。其中,出口约合1.53万亿美元,进口约合1.28万亿美元。

而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美国前7个月的贸易出口为9718.1亿美元,进口为1.49万亿美元。相比而言,2019年1-7月,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为美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美国的136.3%和74.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美两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其动力机制并不相同。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来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主要由自由贸易所驱动。关税的降低、市场准入的扩大,使得各国企业得以通过在华发展,降低要素配置成本,形成更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相反地,美国政府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加征关税,降低国外商品在美市场竞争力,在进口商品总价上升的同时,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福利的损失和成本的上升实际上降低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效率。

事实上,中美两国贸易政策的差异已经开始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结构。前8个月,中国对欧盟、东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均保持增长,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其中,中欧贸易总额为3.1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比15.6%;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2.74万亿元,增长11.7%,占比13.6%;中日贸易额1.39万亿元,增长0.7%,占比6.9%。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达到5.83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29%,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同比增长了9.9%,高于我国对外贸易同期整体增速6.3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的调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国际贸易理论,贸易的发生决定于各国间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各国都倾向于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相对比较劣势的商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的环境得到改善,各国自身资源得以更为充分的利用,也受益于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贸易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也通过对经济运行提供支撑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使得“一带一路”国家产生了更为强劲的进口需求,也增加了出口自身优势商品的能力,与中国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产生了贸易转移的效果。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坚持自由贸易,不愿意与美国站在一起。今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二十国峰会上,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都提出要推动自由贸易。一方是开放,一方是保护。在中美两国对国际贸易的完全不同的政策下,多数“一带一路”国家选择维护自由贸易机制,增强了与我国加强双边贸易的意愿与行动。全球范围的贸易转移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支撑。

“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尊重并鼓励跨境产业链合作,提倡以创新方式促进协同与发展。贸易的发展受创新模式和产品的推动,反过来也对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电信技术在内的技术进步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整合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也为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增加可贸易商品提供了支持。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逐渐从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创新要素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融合发展带来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整合与效率提升,也为各国增强经济动能、创造社会福利创造了新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球范围的竞争与合作态势更为复杂。我国外贸发展的优势既源自强大的产业体系,也源自对创新发展的坚持和与各国共谋发展的共同愿望,将为国际贸易提供持续有效的发展支撑。

来源: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