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庄浪精神”

发布时间:2019-07-05 10:31: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殷晓霞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庄浪,贫困,生活,脱贫,庄浪精神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殷晓霞)7月4日,记者随“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

庄浪县是甘肃省的深度贫困县,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50多年前,庄浪人民兴修梯田、改造山河的伟大壮举讲述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从兰州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经过村庄、县城,从山脚良田到错落有致的梯田,在感叹景色优美的同时,不禁想到:这深山里的村落究竟如何一步步摆脱根深蒂固的贫困? “庄浪精神”是否还激励着一代代的庄浪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他们又是如何奋斗的?

7月4日,记者随“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图为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扶贫车间。中国网 殷晓霞摄

“日子会像这红红火火的灯笼一样,越过越好!”

在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的一个院落里,摆放着一排排红红的大灯笼,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介绍,这是村里的扶贫车间,是全县第一家宫灯生产车间。该扶贫车间是利用吊沟村阴坡小学闲置资源改造而成,建成晾晒区、生产区、展示区和职工生活管理区四个功能区,解决本村就业76人,其中贫困户43人,残疾人3人,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上探索了新路子。

车间内忙碌而有序,47岁的董秀花正在娴熟地给成形的灯笼框架罩上红色的外罩。过去,因为她的三个孩子都要上学,教育支出让以种地为生的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2015年,家里被确定为贫困户,在国家政策和村干部的帮扶下,生活才慢慢好转,在2017年终于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我们村的干部多次去我们家了解情况。给我们提供洋芋苗,庄稼收成提高了,还让我们搬进了安置房,有水有电,环境又好。再也不用住一到下雨就漏水的土屋了,真是太幸福了。如今,我做这份工作,离家近,又给家里多添了一笔收入,这日子就像这红红火火的灯笼一样,越过越好。” 说起现在的生活,她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7月4日,记者随“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图为宋万良在牛棚内给牛添饲料。中国网 殷晓霞摄

“以前和现在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45岁的宋万良,皮肤晒得黝黑,却精气神十足。他告诉记者:“以前和现在的生活可以用天上地下来形容。以前住在山上,吃水靠挑、耕地靠牛、下雨无法出门,交通不便,更别提去更远的地方。”现在的日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好得很!”他说:“水龙头就在眼前,洗手间就在屋内,晚上出门有路灯,去县镇也方便了很多。”

他家的牛圈被收拾得干净整洁。看到主人来了,几头牛争相发出了“哞,哞”的叫声。宋万良拿起铁铲,把旁边准备好的草饲料添到牛槽,他摸摸牛,满足地说:“现在,一年靠卖几头牛就能收入3到4万,跟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2000元确实有很大差别。”

在庄浪县,董秀花和宋万良的故事是脱贫攻坚工作良好成效的一个个缩影,更是“庄浪精神”在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再现。据了解,近五年,庄浪县累计脱贫2.2万户、9.7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2.73%下降到2018年底的9.32%。新时期,庄浪人将继续在广袤无垠的梯田上书写自强不息的“庄浪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