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报告·2018》发布

发布时间:2019-05-10 16:07:1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张胜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发展,广州,建设,粤港澳,产业,一带一路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5月9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抢抓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最新研究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第一辑)。

《年度报告》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和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担任主编,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6家成员机构为主要力量,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发展的定位与机遇、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绿色湾区和文化湾区等6个主题,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现状,深入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开放、创新、合作与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富有建设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在总报告《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及其团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广州进一步提升其全球战略地位,但大湾区深化合作、广州全面升级都还受到体制机制约束。新形势下,广州应积极建设和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围绕战略定位,广州亟待实施“高质量发展、活力提升、双向开放、协同发展、空间重塑、生态宜居”的全面转型发展战略,并从国际大都市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和深入推进大湾区分工合作等三个维度积极探索发展路径。

在分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推进路径与广州策略》中,华南理工大学丁焕峰教授及其团队总结了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大湾区创新优势和基础,指出了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值得关注的四个方面问题,并对广州如何引领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出了广州要形成服务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金融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流动的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大学、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构筑知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成长的产业生态体系,建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制度,建设服务创新创业企业产生和成长的服务体系,发挥重要领域主导企业的带头作用等政策建议。

在分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对策研究》中,华南理工大学陈志远、张卫国教授对大湾区和国际湾区科技金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布局、总体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明确提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建立由穗港科技信贷创新合作平台、深港风投创投与科技创新合作中心,以及两者的关联机制所构建的核心三角结构,以及由核心三角结构引领的大湾区城市群科技金融创新生态体系。

在分报告《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多极增长背景的广州产业发展研究》中,暨南大学贾善铭副研究员指出,广州要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产业发展,巩固和增强其在大湾区中的重要增长极地位,就必须顺应大湾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状态,理顺大湾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与自身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抓住大湾区经济多极增长的有利时机,做好着力营造产业发展高质量环境,积极构建高端、智能、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序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等五项工作。

分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研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昭教授在对大湾区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分析和对国际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经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在确保粤港澳区域分工和协同联动的基础上,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发挥制度差异优势打造市场协同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协调体制机制破除政策障碍壁垒,对接国家战略建设并利用重大合作平台等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在分报告《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暨南大学杜金岷教授及其团队指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不仅要从经济与贸易方面着力推进,还应该从科创、人才、金融、制度等方面着力推进。报告对粤港澳三地如何促进经济深度合作、深入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创新科技合作机制、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以及借鉴港澳社会治理经验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分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与绿色湾区建设》中,华南理工大学文宏教授对大湾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国际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经验,从制定跨区域法律法规实现三地制度有效衔接,注重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强化三地政府合作理念,成立三地统筹性管理机构,优化三地产业布局和机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分报告《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广东工业大学方海教授及其团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加快推动设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在抢抓转型升级新机遇的同时,推动广州设计业发展,并引领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和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报告指出,在技术驱动创新、市场驱动创新之外,大湾区还应重视设计驱动创新模式,包括提升大湾区城市形象,以设计创建旅游、文创、影视等相关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艺术社区,以设计探索商业、文教与城乡建设的共生路径;推动设计博物馆建设,以设计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化,构建大湾区设计产业共同体等。

在分报告《增强广州文化名城魅力,打造岭南文化中心》中,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及其团队指出,广州在人文湾区建设方面最具优势,是扩大岭南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核心空间承载地,也体现了广州走向国际大都市的精神内涵。报告提出,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一是要通过识别历史空间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要素,拓展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深入探究广州历史文化、做深做实岭南文化之源;二是要协同各地政府部门和学术力量统筹大湾区文化资源,形成文化网络,打造大湾区文化地理图景;三是要积极培育历史城区创新,集结资源打造泛博物馆之城;四是要从制度政策顶层设计方面,建立有利于岭南文化传承及特色风貌延续的制度环境。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是一本专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集刊,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