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吊脚楼的营建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竖柱立屋,同时注重实用和审美的高度统一,讲求空间美和层次美,整个营造过程也充分展现了土家族独特而浓厚的民俗风情。土家族吊脚楼形式多样,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一颗明珠。
中国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提及土家族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最出名的莫过于吊脚楼了。
吊脚楼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栏式建筑,这是一种通过木构底架将建筑承托出高于地面的房屋,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分为楼上楼下两层,下层用来饲养牲畜家禽和堆放农具杂物,上层用来居住。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南方地区,这种建筑形式尤为常见。因为当地雨水充沛、气候潮湿,人们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所以需要保证房屋的稳固性,同时要将房屋与地面隔离,以便起到防潮和防御蛇虫野兽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吊脚楼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型,成为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承托主体建筑的木架依山就势搭建而成。楼上的房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堂屋,左右两侧对称,称为“饶间”。堂屋多用来接待客人、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饶间则用作卧室或厨房,也有以中柱为界分成前后两半部分,前面用来作火炕,后面是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楼下为支撑整座房屋的木柱,三面或四面皆空,用来堆放物品。
土家吊脚楼一般为东西朝向,布局自由灵活,或者依山顺势,或者沿沟环谷,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二屋吊式等多种形式,即使是同一形式的吊脚楼,因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也都显得各具特色。
土家吊脚楼整个木构架均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栓,门窗雕刻装饰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而多变,与青瓦木墙相互映衬,素雅明净,土家匠师们注重实用功能,同时也重视吉利祥瑞的观念,这使得吊脚楼除了美观、实用,还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
土家人将吊脚楼的整个建造过程称作“造华堂”。屋主选择良辰吉日,请总设计师“掌墨师”进山选择木料。木料一般都选用椿树或紫树,取其 “春”“子”的谐音,寓意“春常在”“子孙旺”。
关于吊脚楼的堂屋脊横梁木料的选择还有个有趣的习俗。屋主人要在大山中寻找分岔成两根的笔直大树,不管树是谁的,尽可以偷偷砍下,锯成两根,然后顺山坡滚下,选择头在前尾在后没有伤疤的那一根木料做横梁,这种风俗叫“偷梁木”。虽是这么说,实际上并不算“偷”,因为梁木砍伐落地后要鸣放鞭炮,还要在上面搭上红布,再大张旗鼓地请八个年轻人热热闹闹地抬回家,而树的主人不但不追究,反而还要对“偷树者”表示祝贺。这一习俗是吉祥与友谊的象征,对树主人而言,能为屋主提供上好的木料做房梁,就相当于是为人家的子孙根基作了重大贡献,往往也会觉得无比荣耀。
加工大梁及柱料时,工匠们往往在梁上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而且八卦图案一定要挂于正门房梁上的正中,可见土家人对它的重视。
一栋吊脚楼的营建前后大致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堂屋上梁这一天是个喜庆热闹的日子,十里八乡的土家村民会聚集到一起,为建成一栋吊脚楼而共同努力。亲戚朋友们都来给屋主送上礼物表示祝贺,土家人称之为“斟上梁酒”,而屋主则以丰盛的宴席来盛情款待来客。
土家族吊脚楼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文化蕴味而为世人称道,它遵循了土家族独特的审美规律,反映了土家人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体现了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思想,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链接:
彭家寨古吊脚楼群——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这里的吊脚楼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土家族的民居精品,被誉为“土家族生活的活化石”。彭氏家族已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史,这里的吊脚楼群一直在被不间断地建造、修缮和沿用。当地以彭家寨古吊脚楼群为核心,围绕土家族建筑、民俗、文化等主题,建设“活态博物馆”,包括土家文化体验区、民宿休闲区,集公共性、开放性、文化性和娱乐性为一体。
小溪古村落——位于恩施州的西南,马鹿河上游,属于盛家坝集镇二官寨村的一个组。小溪村共有100多幢民族特色的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沿河的上坝、中坝、下坝三个居住群落。景点内建筑依山傍水而建,胡家大寨蔚为壮观,气势磅礴。 小溪村自然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且极具土家、侗族特色,有“原始古村落、现代桃花源”之美誉。
文/ 郭智东:93号院博物馆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