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社会发展议程对话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4-25 15:35:2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白韵之 张允奕  |  责任编辑:孙芳
关键词:“一带一路”,社会发展,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白韵之 实习记者张允奕) 4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携手众多合作伙伴在北京开展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社会发展议程对话。就农业、减贫、社会文化、民间组织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助理院长徐进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领域的四份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助理院长徐进首先介绍了学院近日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领域的四份研究,指出沿线国家贫困问题、农业发展、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有别于常规认知。不同区域、不同国别之间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中国与有关区域和国家开展相应领域合作应有所侧重,明确重点领域和方向。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就推进“一带一路”减贫合作发言。

就推进“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肯定了中国减贫的成果,认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奇迹,这种减贫不仅减少了贫困人口,更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减贫经验具有普遍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一带一路”的减贫合作潜力巨大,减贫的含义丰富了国家发展的理念和未来,广泛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而要实现这一合作需要坚持精准方略,因国因地因人,因宗教因文化,因不同的思想因不同的地域分类而调整,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从研究观察角度,结合基金会开展的反贫困和儿童发展的一些具体案例进行了分享。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从研究观察角度,结合基金会开展的反贫困和儿童发展的具体案例,提出减贫合作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带一路”减贫合作除了具体的减贫政策措施以外,也不能忽视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基础性作用。他指出,在“一带一路”减贫工作中,中国可以依据自身历史的经验性优势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但“一带一路”减贫合作不是中国单向的合作而应该是双向的、多方面的合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分享关于促进民间组织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作用。

在促进民间组织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作用议题上,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认为,民间组织自身具有“专业性、利他性、创新性和深入社区”的特点,在开展民心相通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他指出,民间组织可以面对面、一对一地和当地人民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将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经验传递给受援国,探索解决发展中国家社会问题的示范模式。民间组织也更容易与当地民间组织建立联系,从而与当地广大老百姓建立更为广泛、深入的联系。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杜洁以女性视角展开对话。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杜洁在对话中以女性视角,指出妇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政策沟通、民心相通、金融贸易以及人文合作等方面,妇女既是与男性平等的受益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她介绍了妇联组织在“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聚焦全球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议题开展的系列活动,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妇女的交流和务实合作,在促进沿线国家妇女民心相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在加强“一带一路”的社会文化联系议题中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加强“一带一路”的社会文化联系议题中,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表示,“一带一路”需要走入历史、走入现场,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现实性提醒我们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遭遇不同文化的冲突。西方在处理风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正在尝试用自己的本土智慧去与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产生联系,但如何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实现真正的对接,还需要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云峰教授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话题发表观点。

据悉,此次对话也是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的“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洞见”系列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徐秀丽主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