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减贫历程 面对三大挑战

发布时间:2019-04-19 15:25:5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程雪  |  责任编辑:孙芳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减贫历程,三大挑战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印度尼西亚自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形势逐渐回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857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847美元。如今,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大国,是一个新兴的中等收入国家。2018年印度尼西亚的贫困发生率为9.8%,是1975年其贫困发生率的四分之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亚消除贫困的过程曲折不断,其主要的成就集中在1975年到1993年间,印度尼西亚一度将贫困率降至13.7%,而1997年左右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令印度尼西亚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率暴增,此后20年间,印度尼西亚的贫困率一直在10%到20%的区间徘徊,缓慢但确有成效的逐渐降低。

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印尼经历了急速的经济增长,在这三十年里,政府有意识地推行扶贫战略,将快速的经济增长、投资和政策相结合。期间,大量的投资流向教育,计划生育和健康部门;同时,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令交通成本大大减低,使得穷人也能够参与到快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来;而自70年代末期开始,印尼宏观经济管理情况良好,同时还伴随着极具竞争力的汇率作支撑。

同样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政府将石油部门的收入部分分配给农业部门,这促进了农业部门的尤其是水稻生产的发展,稻米生产和种植收入的盈利能力大大加强。举例而言,湿地大米的每公顷平均收入在其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9年至1984年)得到了显著增长:“五年计划”一期到二期期间增长了18.6%,二期到三期之间增长了14.4%。其他粮食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的增长率甚至高于湿地水稻。

通过分析印尼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率,可以总结出印度尼西亚减贫历程中曾经面对的、现在也依然面对着的三大挑战:国际影响、政策倾向以及人口增长。

第一,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印尼国内经济情况,印尼是公认的在亚洲金融中最受创的国家。1997年的危机导致印尼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超过13%,远远超过泰国和韩国GDP总值的下降幅度,在同一年内,印尼盾兑美元汇率从2,500卢比暴跌至1万卢比,货币危机引发了国内贫困、政治和就业率等诸多问题。

第二,印尼国家政策倾向非贫困群体。在2006年,印尼的贫困率增加到17.8%,贫困人口绝对数量3900万(2005年为3500万人),这是由于印尼政府在2005年末大幅减少燃料补贴。在2005年至2006年间,国际油价上涨致使印尼政府决定减少燃料补贴,以减轻政府的预算赤字,同时印尼贫困人口大幅增加,这才造成了2006年贫困问题恶化情况。

第三,人口增长速度快。对比1996年与2018年的数据,可以看到,虽然贫困线下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少,但贫困率实则减少了近4%,这与印尼的人口增长有很大关系:2018年印尼总人口数量达到了2.668亿较1996年多出约6680万人口。此外,据BPS统计,2017年3月,印度尼西亚的绝对贫困人口增加到2777万人(2016年9月为2776万人)。 然而,该国的相对贫困率在2017年3月下降到人口的10.64%(2016年9月为10.70%)。绝对贫困人口增加而相对贫困率下降,这样的悖论实际上揭示了印尼人口增长过快,社会政策的惠及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间不匹配的现象。

通过这些数字,我们能直接的观测到印尼在减贫事业上的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人指出,印尼减贫所取得的仅仅是数据上的成功,因为印尼的贫困线标准设定得过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平均支出仅为每月401,220印尼盾(27.72美元)或每天11,000印尼盾(0.76美元),而对于一千克鸡蛋就要30,000印尼盾的价格来说,这样的标准与印尼的真实生活水平实在相去甚远。

尽管单就国家贫困线这一标准来看,印尼在减贫方面已经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但贫困实际上是一个多维的问题。除了上面举出的贫困线标准无法满足基本生活的例子外,印尼还面对着其他很多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大且无明显减小趋势、城乡差距大、乡村贫困问题尤其突出以及健康和教育问题等等,亟待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来解决。

小贴士:印度尼西亚的贫困线的计算方法

印度尼西亚的贫困线的计算方法不同于国际贫困线计算方法,它由印度尼西亚国家统计局定义为每天获得2,100卡路里所需的金额,以及少量其他基本非食品项目。印度尼西亚有67条贫困线,雅加达以外各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各有一条;国家贫困线计算为67个当地贫困线的加权平均值。与一些国家和国际贫困线的计算不同,在计算贫困线时用于计算贫困线的一揽子货物是固定的,而且只是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膨胀,在印度尼西亚,一揽子货物每年都可以在计算67个当地贫困线中的每一个。每年对67个地方贫困线中的每一个的一揽子商品进行重新计算,以建立一个“近贫困”家庭参考组,其中“贫困家庭”被定义为处于贫困线和在贫困线上的消费量第20个百分点之间的家庭在贫困线以上。面对较高的粮价,适用国家贫困线的通胀因素往往大于CPI。此外,由于用于计算国家贫困线的一揽子商品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每卡路里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基于国家贫困线的减贫似乎比基于国际贫困线的减贫要慢。

 

(作者:杨程雪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项目助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