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18 10:58:02  |  来源:今日中国  |  作者:黄承伟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贫困,脱贫,发展,扶贫

贫困具有长期和动态的特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不仅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与质量,对于2020年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缓相对贫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稳定脱贫的内涵

所谓稳定脱贫,是指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生平,永久跳出“贫困陷阱”。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仅能够消除一家一户的绝对贫困,促进贫困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指贫困人口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有稳定的基本经济收入,有不断增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面对逆境的勇气,有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为此,一是要保障脱贫人口收入多元化,增强收入的稳定性。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增强收入稳定性,避免家庭经济结构单一化。二是要激发脱贫人口的发展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要通过社区互助分散和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2018年7月5日,山东青岛市即墨农业高新区技术特派员邹宁(右二)在和贫困户一起察看仙客来花长势。

实现稳定脱贫的探索

目前看,一些地区在教育培训、发展产业就业、村庄内生动力等方面进行了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有效探索,形成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地方实践和经验。

比如,青岛市对已脱贫人口,按照标准不降、政策不变、措施不减、联系不断的工作要求,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贫困人口生活和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将资产收益扶贫作为稳定路径,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扶贫资金或土地、林地、闲置房产等资源资产以入股托管、股权量化等方式,捆绑参与产业发展,让村集体和贫困户拥有持续稳定收益;同时将兜底扶贫作为最基本防线,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统筹社会救助政策、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探索贫困人口扶贫特惠保险,减少贫困人口支出成本,强化社会保障的稳定脱贫机制。另一方面,把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强化内生动力机制。推动精准扶贫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贫困人口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分享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收益。此外,通过各类企业吸纳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投入折资、集体参与分红,以及扶贫公益岗位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多样化的生计来源,增强稳定增收、脱贫发展的能力。

实现稳定脱贫的方法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打赢脱贫攻坚持久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贫困村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需要各级政府全社会从思想意识、政策设计、资金投入、工作方式、工作重点等方面的进一步强化和调整。

一是要树立和强化贫困具有长期性的思想和意识,正确处理好解决绝对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消除整体绝对贫困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还需要长期努力。

二是要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稳定性,构建有利于稳定脱贫的制度环境。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摘帽不减政策”的工作要求,在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之后,不减投入、不减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继续有效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确保扶贫政策和扶贫模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是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提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水平,建立贫困人口最后的“社会安全网”,提升各类贫困人口风险防范水平。

四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脱贫人口人力资本。规范发展和提升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落实各种减免、补贴、救助政策,减少因教育致贫、返贫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适用实用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电商、信息化等新型产业形式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就业。

五是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多元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审慎选择具有致富前景的扶贫产业,引导和规范农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分享到产业发展的成果和效益。建立有效的惠农资金投入体系以及风险防范体系,既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又通过保险扶贫等方式防范农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减少贫困人口因产业发展不利带来的损失。

六是要提升村庄治理能力,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完善驻村帮扶机制,注重激发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提升村庄承接扶贫项目和资源的能力。强化邻里互惠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历史传统,发挥社会资本在减贫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村集体经济积累,为村庄帮扶贫困人口、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七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社会组织扶贫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为稳定持续脱贫注入资源,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扶贫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优势,帮助贫困人口建立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树立依靠自身实现脱贫发展的信心和志气。

文/ 黄承伟: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