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瑶,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项目助理)
在过去几十年中,追求增长和减贫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减贫是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追求发展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与中国的发展转型趋同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的持久性和针对性却有所不同。柬埔寨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2004年到2012年,柬埔寨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0亿美元激增至140亿美元,与此同时,贫困发生率从53.2%下降到17.7%(如图1所示),呈现出了增长带动减贫的益贫性的转型。这一转型模式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减贫具有相似性。
柬埔寨的两大发展特点
总体而言,柬埔寨在这八年间的益贫性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农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2012年,柬埔寨的农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3%,居于世界前列。在此期间,柬埔寨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04年的53.2%下降到2012年的17.7%,呈现出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国家,依靠农业发展提供减贫的案例。这一情况实质上与中国的减贫模式具有相似性。
第二个特点是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如图2所示)。近年来,外来投资的急剧增长直接刺激了柬埔寨旅游业、建筑业以及服装业的发展, 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了部分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的转移。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的直接投资大部分汇入了首都,柬埔寨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资本带动劳动力同步转移的特点,进入到了一个良性的转型轨道,构成了柬埔寨减贫的第二大动力,与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后期的城市化也呈现了相同的趋势。
高速增长后的回落:柬埔寨减贫中的问题
然而,柬埔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高速增长后开始回落,首当其冲的是已经达到极限的耕地面积:2004年-2012年柬埔寨农业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耕地扩张推动的,在此期间,农田每年增加约4.7%,其中2005-2013年间土地扩张对农业毛利率变化的平均贡献(按作物面积加权)约为60%。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扩大土地面积的农民的确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但土地面积不变或减少的农民却无法大幅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型农场的生产力仍然很低。在食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时期,农民把钱更多的用在了扩大耕地面积上,却没有为提高生产率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农场看上去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这实际上是通过提高大米价格和在非正式工作中赚取工资来实现的。随着土地扩张减速、恶劣天气、全球大米价格下跌以及稻米生产商(泰国和缅甸)之间的竞争加剧,自2013年以来,柬埔寨的稻米产量趋于平缓,随之带来的就是2013-2014年柬埔寨全国农业增长放缓至2%以下。在现有农业人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柬埔寨在农业生产率成为了柬埔寨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柬埔寨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外部投资拉动,而外部投资受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如果经济不景气导致外部投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柬埔寨工业的发展。2007年和2008年柬埔寨私营部门信贷增长迅速,房地产价格出现泡沫。结合粮食和燃料价格上涨的连续冲击,导致高通胀在2008年5月达到峰值。此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急剧减速并在2009年严重打击了柬埔寨,因此在农业部门占GDP比重仍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占比却在2009年跳水(如图3所示)。
最后,柬埔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和中国一样出现了较大的城乡差距。按照世界银行用Theil指数对柬埔寨首都、其他城市和乡村三个区域的比较可以发现:柬埔寨三个主要地区的内部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然而各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几乎没有变化,2011年各区域之间差异的减少(0.032)几乎与2004年(0.030)相同(如图4所示)。
总体而言,与中国相似,柬埔寨在2004年-2012年间表现出了增长带动减贫的益贫性的转型,通过农业的稳步增长和在外来投资带动下的工业的发展来保持本国的整体发展。但是通过数据来看,柬埔寨的发展仍不具备可持续性,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的发展都极大地受制于外界环境。如何通过政策稳定内部发展,并在同时惠及更广大的贫困人口并减少贫困群体的脆弱性,仍是摆在柬埔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