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益】张龙:“静默”咖啡师

发布时间:2018-10-29 11:02:4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白韵之 高铂宁  |  责任编辑:孙芳
关键词:融益,张龙,咖啡师,聋人,融合就业

   

人物档案:

张龙在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网/白韵之摄

张龙,“静默咖啡”店主,两岁时因药物过敏而失聪,自幼在静默的世界中长大。经历过迷茫,也曾备遭打击,是“开一家咖啡馆”的梦想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改变了他的生活。

走进“静默咖啡”,首先迎接顾客的,是弥漫四散的咖啡浓香;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整套冲煮咖啡的器具,以及吧台后墙上的一行黑体英文:“人们说雄辩是银,而沉默是金”。墙侧粘贴的手语教学招贴画,无声地昭示着店主的身份。

“手冲咖啡,仅仅用热水来萃取咖啡豆中的美好物质,不加入其他任何东西,这种简单直接的冲泡方式,更容易喝出咖啡本身的味道。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干净、均衡,层次丰富,风味明显。”张龙热情地写道。

 咖啡的苦、酸、甘、香、醇,正如人生百味。

 

缘起

1987年,两岁的张龙因高热不退被家人送医。当时的诊所医疗条件有限,张龙因药物过敏失去了听力。家人几番求医问药,最终接受了孩子的听力无法恢复的现实,将张龙送往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在特殊教育学校,手语成为师生们交流的主要语言,学生们同普通学校的孩子们一样学习了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就十分有限了。

从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张龙对职业选择十分迷茫。在走入社会的最初几年里,他做过服务生,也做过网络编辑;但无论换了几次工作、专业对口与否,张龙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空虚感,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期待的未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龙通过一位考取了咖啡师资格证的同学了解到:“调制咖啡也是一门职业”。回想起与咖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张龙读初中的时候,他在爷爷家看到了亲戚作为礼物送来的两罐速溶咖啡和咖啡伴侣。当时他还不知道咖啡是什么,用勺子挖了一勺,直接嚼着吃了,只觉得特别苦,后来才知道,这苦苦的粉末是要用水冲开喝的。小小的张龙没想到,这种黑色的粉末,日后可能成为自己为之打拼的事业。

 

逐梦

张龙在制作咖啡。中国网/白韵之摄

人生的岔路口,突然出现了这个全新的选项,让张龙十分兴奋。深入了解咖啡师这一职业后,他决定去接受咖啡师的正规培训,并希望将来能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

 在咖啡培训中心学习的几个月里,张龙对理论知识多有不解之处,授课教师十分耐心,用笔写下一条条理论知识以便张龙学习,对张龙还不明白的地方笔谈解释。而实践过程中,给张龙带来最大困难的学习是奶泡的制作。奶泡是多种咖啡的必备成分,要将奶泡打发得恰到好处绝非易事。其他学员可以依靠机器振鸣的声音判断打发程度,听不到声音的张龙必须另寻他法。经过一次次摸索和试验,他发现可以靠温度判断,经机器打发至五十五度到六十五度之间的奶泡口感最佳。

 2012年的3月依旧春寒料峭,当张龙敲开星巴克的大门,却与意想不到的温暖相遇。申请兼职时,门店经理得知他有听力障碍,主动拿出了纸笔,以笔谈的形式为张龙面试。经过几轮筛选,前来面试的咖啡师中,只有他对星巴克的企业文化以及咖啡调制理论最为熟悉。这一次的求职成功,让张龙正式开启作为咖啡师的职业生涯。

 

静默

此后的三年中,张龙在星巴克从一个普通兼职者,变成了经验丰富的“黑围裙”。尽管星巴克的独特菜单和咖啡机的英文操作系统一度给张龙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最终在客流量极大的三里屯门店被同事们评价为最优秀的咖啡师。这段经历让张龙提高了咖啡制作的技术水平,习得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知识,与此同时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学习调制咖啡时就萌生的想法: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尽管有许多不舍,张龙还是决定辞职开始创业。

 开办咖啡馆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波折:投资方撤资、合作对象放弃、多次更换店址……但张龙从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要后退。如今,张龙的咖啡馆坐落于北新桥的胡同深处,是一方装潢简约、香飘满室的小天地。

咖啡店里随处可见的提示牌和简要手语翻译,也无声昭示着这座咖啡馆的“静”。中国网/白韵之摄

究竟给咖啡馆起个什么名字,曾经让张龙犹豫了许久,最终定下“静默”二字。张龙觉得,一方面“静默”可以代表听障人群的身份;另一方面,“静默”不等于死寂,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沉静下来,品味咖啡,用心感受。每周,咖啡馆都会有“静默时间”,不播放背景音乐,与顾客们共同创造安静环境。在日常营业之外,“静默咖啡”还面向社会不定期组织播放以听障人群为主题的电影,并对手语爱好者开放课堂,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知晓听障人群的生活状态,让有心人学习几句手语的日常会话。“如果健听人,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能学会一点点简单的手语,就会对听障群体产生很大的帮助。”张龙用手语说。

 回忆起这些年来与社会的接触,张龙表示,听障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沟通。他认为,听障人群并不需要怜悯式的同情,希望健听人能够更恰当地表达对听障人群的支持。“如果对方确实需要帮助,就帮他一把,而不要问都不问,就抢过来替对方把事情做了。”张龙用手语说。而对听障群体,他的建议是,他们可以胜任“听见”之外的任何事情,只要思考清楚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是什么,给自己一个目标就好。

 

相关阅读:倾听TA的声音:

“聋哑孩子的学习能力并不比正常人差,他们需要的是更细心的关爱。”何兴武在纸上写下了这句话。何兴武8岁时因用药不当失聪,从小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了解聋哑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1994年9月,从工厂退休后,何兴武与朋友一起创办了南昌市青云谱区三联特殊教育学校。为了学校能继续办下去,孩子们能有学习的地方,他准备让儿子来接手学校的事务。“将来我干不动了,我儿子还在,这里的学生们不会没书读。”何兴武在纸上写到。

——摘自新华社《无声课堂 点亮梦想》

 重度听障者石城川:从小到大,我跟别人的沟通都是通过笔谈,对方写一句话,我写一句话。现在,我终于可以“听见”对方说什么了。希望把语音识别作为一个常规功能普及开来,让全世界的听障人士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接收信息,让听障人士和健全人也能“说上话”。

——摘自大洋网《他开发出“看得见”的声音 为20万听障人士装上“耳朵”》

 聋哑夫妻程洋和陶艳萍是江西省于都县特殊学校的特教老师,他们用手语“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聋哑孩子也能拥有快乐的童年,收获社会的尊重和掌声。

——摘自新华网《无声世界 爱亦无言》

 

记者手记:

张龙把他对成就一份事业的热情全部倾注进一杯香浓的咖啡里。他用坚持诠释了不论你是谁,只要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努力,遇上波折不气馁,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