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还需努力。”虽然柏洋村已从贫困村变为小康明星村,王周齐却没有丝毫的松懈。他说,要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柏洋村,位于福建宁德福鼎市硖门畲族乡境内。王周齐是这个村子的党委书记,日前刚刚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奋进奖。
中新社记者近日来到依山傍海的柏洋村,村子里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联体别墅楼群,整洁宽阔的水泥道路,幼儿园、小学、公园、文化中心等一应俱全;村子周边的山坡上,种满了花卉、果树。
然而,24年前的柏洋村,是一个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元(人民币,下同)的贫困村。
“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1994年,在外经商的王周齐放弃红火的生意,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尽管家人朋友都难以理解。
上任后,他将自己经商多年积攒的10万元无息借给村里,将连年亏损的茶果厂等村办企业转让经营或租赁承包,三年间清掉了村里的43万元债务;念活“山海经”,引导山区村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东魁杨梅、中药材、优质蔬菜等,引导沿海渔民养殖弹涂鱼、紫菜等。
福(州)宁(德)高速公路、福(州)温(州)铁路的建设,让王周齐看到了柏洋村发展的机遇。他说,“山海并进”也要“工业强村”。
“那时,顶着发展经济的压力,找什么都碰壁,引进项目非常难。”回忆起往事,王周齐说,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是他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2000年提出建设柏洋工业小区的设想后,王周齐一次又一次北上江浙、南下广州招商引资。如今,柏洋工业小区已从原来的150亩高速公路弃渣地扩大到500亩,吸引8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达20亿元。
让王周齐倍感欣慰的是,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有的成为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有的成为企业股东,“促进了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股东的三大转变。”
原来,柏洋村70%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21个偏远自然村,住的是茅草房、木瓦屋。2002年以来,福鼎市整村推进实施“造福工程”,柏洋村那些路、电、水、电话、电视“五不通”自然村的村民们陆续搬迁至永和新村,住进了公寓。
王周齐说,新村的建设吸引外出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在外打工的王绍访2004年回村从事紫菜加工,后与10余户村民共同投资建设加工厂,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房子、车子、事业,什么都有了。”41岁的王绍访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如今,柏洋村已是“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十佳魅力乡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该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0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0元。
柏洋村富了,让村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由村集体出资,为所有村民缴交“新农合”“新农保”费用;设立帮扶基金,帮助困难村民、困难学生;投资兴建孤寡老人安置点和老人和谐公寓,集中安置孤寡老人。
村中还设立农民文化长廊、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健身中心,组建农民文艺演出队、志愿服务队、科技服务队,还时常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孝文化节、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王周齐说,村民腰包鼓了,还要精神文明。
随着土地、资源、市场有限的问题凸显,柏洋村又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办起酒店、超市、市场,专门为村子周边的核电站、旅游区、工业区提供服务。
“这不光为了柏洋村,也让周边更多的村民一起改变,变商人、变创业者、变得更有梦想。”在王周齐眼里,一个人的富不是富,只有带动全村人共同富裕起来,发展好乡村,才是真正的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