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振红 沈秋)9月27日,中国科学院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17年中科院设立两个新型的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_Earth)和“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自2018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先后开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组织参加“首届数字中国峰会”展览等大型活动;完成了专项任务启动前的数据汇交工作;完成10份高层次咨询报告并被采用;在构建数字丝路,古生物发现等方面刊发两篇Nature文章。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方说,基于十年间海量卫星数据、高空遥感飞机“航空遥感系统”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通过空间大数据分析,认知汶川震后动态变化,全面评估了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结果表明,截至2018年,汶川地震灾区各大型滑坡群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堰塞湖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灾区重建规划与建设成就显著,与灾前对比建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此外,首次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在国外发现丝路考古遗址。陈方介绍说,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包括航天观测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分析系统等地球大数据技术,在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存。这些遗存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陈方表示,此项工作破传统考古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新发现了考古遗址,并且首次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境外区域,对于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中国科学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水平,形成空间考古学科一套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范式则具有标志性意义;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不同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