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村歌计划:村歌点亮乡村

发布时间:2018-09-10 16:10:2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卜卫  |  责任编辑:孙芳
关键词:文化,乡村,南塘,村歌计划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日,“南塘好声音”在安徽阜阳南塘兴农合作社的南塘民府开唱,20名歌手角逐“南塘好声音”大奖。演出现场,南塘兴农合作社负责人杨云标和爱故乡艺术团团长孙恒联合宣布“南塘村歌计划”及“南塘村歌征集”活动启动。

近日,“南塘村歌计划”及“南塘村歌征集”活动启动。


爱故乡的“村歌计划”

“爱故乡”于2012 年由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机构联合发起,旨在以“故乡情怀”唤起人们发现乡村价值、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与自觉行动。六年来,不少青年学生、返乡青年踊跃参与了“爱故乡”发起的乡村建设活动,其中乡村文化活动如 “发现故乡之美”“寻找故乡之歌”“爱故乡人物征集”“青年爱故乡”“爱故乡生态文化节”“爱故乡工作站”“爱故乡艺术团”等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盟。北京工友之家的总干事孙恒现兼任爱故乡艺术团团长。

孙恒介绍说:“村歌计划”属于“爱故乡”全国系列文化活动中的其中一部分。目的是要鼓励村民通过集体参与村歌创作,发掘乡村文化,传播乡村文化,提升村民文化意识,推动中国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一个村庄没有文化,就没有持续力,没有主体性,没有持续的凝聚力。“村歌计划”鼓励村民参与创作,这是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方式,是在村庄文化历史调查的基础上的集体创作。“村歌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创作一首歌曲,这种集体创作是一种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形成凝聚力的方式,通过集体创作,从内部培育、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振兴乡村。

这个计划首先吸引了安徽阜阳南塘兴农合作社负责人杨云标,他提出与“爱故乡”合作,在合作社做一个试点,共同探索“以村民为主体的、村民可以集体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方法。

 

南塘文化生活圈

南塘兴农合作社作为“村歌计划”的试点不是偶然的。其合作社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乡村文化发展史。杨云标正在与村民一起,打造一个“南塘文化生活圈”。

杨云标说,2005年我们提出建设“南塘文化生活圈”。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南塘文化生活圈”已经形成了品牌文化活动,即“南塘春夏秋冬系列”。春:南塘大地民谣;夏:南塘好声音;秋:南塘丰年庆;冬:南塘舞林大会。

什么是文化?杨云标说,“我们理解的文化,比如说一个家庭父慈子孝,努力耕种,这就是文化。他们在舞台上表达生活的甜酸苦辣,表达劳动的喜悦,那种自信是最有价值的文化。我们还有拉拉队和粉丝群。留守在家的乡亲、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村委会、学校、赞助商家、阜阳音乐专业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这就是我们再造故乡的一种尝试。”

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成为再造故乡的主力军。兴农合作社的文化生活圈是将“文化生活化”了。他们会办敬老文化节,为八九十岁的老人过生日。杨云标说,“我们的妇女以前呆在家里,不敢出来见世面,不参与公共生活。广场舞帮助农村妇女在生活和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们在广场舞上表现得自信从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杨云标怎么想起“文化生活圈”这个词的呢?他说:“我觉得就是我们试图把文化回归生活本来的面目。人应该就是互助的——城里人和农村人应该是互助的,有钱人和没钱的人也应该是互助的。有这样的一个生活氛围,我觉得才是所说的‘南塘文化生活圈’”。

“南塘村歌计划”及“南塘村歌征集”活动启动。 


乡野散落的民谣,村庄温暖的力量

正因为有“南塘文化生活圈”的基础,南塘兴农合作社成了“爱故乡”的“村歌计划”的第一个项目示范点。

村歌不仅汇集起这些散落的民谣,也慢慢会形成一种温暖的凝聚力。“乡村不是没有文化建设项目,不是没有‘送戏下乡’”,杨云标说,如果请歌手写歌,很快就能写出来,但不能完全代表大家的感情,“我们要从人着手,不是从歌着手。”的确,这与请歌手、音乐家或村中能人乡贤创作一首歌曲截然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集体创作。通过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寻找自己村庄的历史、文化轨迹、一起寻访村庄老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青年、妇女和孩子,共同发掘这个村庄的文化历史资源。这是一个集体学习、集体建构和集体反思的过程。大家需要一起找到描述村庄文化历史的概念和词汇。

村里文化积极分子在讨论“村歌计划”。

孙恒说,“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文化形式,不是给予的,而是相互参与的、相互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种失去自己文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又可以主动去传播自己文化的过程”。(作者: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