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大数据的科学应用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8-09-07 11:49:2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安涛 武向平 洪晓瑜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平方公里阵列,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科学应用

中国 SKA 科学和区域中心的思考和对策

我国正面临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科技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SKA 是我国参加的最大的天文领域国际合作项目,为我国射电天文学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SKA 将主导和影响未来 50 年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命运,使低频射电天文学再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将孕育诸多重大科学突破,创造观测宇宙学研究的又一个辉煌。

SKA 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加工是在分布于几大洲的区域数据中心完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主要成员国对于建设 SKA 区域数据中心均予以积极态度并寄予很高的期待,已经开始了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由于 SKA 数据处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巨大数据量,大规模的数据搬运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心化的数据处理方式成为必然选择。建设中国 SKA 区域中心不仅是国际 SKA 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也是支撑中国科学家有效利用 SKA 数据获得相应科学回报的重要保障。SKA 科学家在全球广泛分布,分布式计算和存储、云化成为数据存档和发布的考虑,多个科学和数据分中心组成的区域中心网格可以满足 SKA 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澳大利亚的 SKA 数据中心之间已经建立了端对端的直连,最高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3.2 Gbps,是目前已知最高的天文数据流速率,这为 SKA 区域中心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实际模版。SKA 多科学目标多种数据属性的特征使得多数据流并行成为必然趋势,也是未来 SKA 区域中心国际网络建设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与国际同步乃至赶超,依托 SKA 这样的大科学工程要顶层设计,定向规划人才培养,不仅要坚持独立自主,还要多与国际顶级研究单位、一流团队进行合作开展前沿研究,提升自身能力。中国目前严重缺乏数据处理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中国 SKA 科学团队要抓住 SKA1 第一批数据发布(2022 年)之前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围绕相关的科学研究,利用 SKA 先导望远镜产出科学成果、掌握数据处理技术,争取在 SKA1 运行后能够尽快投入相关科学研究。除了天文研究和数据处理人才,在大型国际合作科技项目中,管理型科技专家要走上国际舞台,不断巩固和加强学术地位。科学家要勇于承担使命,争取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掌握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配合民族复兴的国家战略。

应对 SKA 大数据的挑战,应一方面立足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可以考虑以中国 SKA 区域科学和数据中心为依托,争取突破 TB 量级高速科研骨干网、信号与数据传输以及 EB 量级高性能计算机等关键技术,开发出配套的天文软件来支持相应天文课题的数据处理,从而在 SKA 时代到来之际能够使用 SKA 科学数据快速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引领先进科学方向。

总之,人类共享一个天空,通过参与 SKA 全球创新合作,共同促进天文学的跨越式发展,为解决人类共同关注的科学目标做出贡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作者:安涛武向平洪晓瑜叶叔华毛羽丰郭绍光劳保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上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北京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