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扎根乡间

发布时间:2018-08-14 11:31:59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王胜昔 汪俊杰  |  责任编辑:喻智晓
关键词:校本教材,戏曲艺术,让她,新郑市,两多

8月8日上午,酷暑,河南新郑。

记者来到和庄镇老庄刘村,在隐约的弦乐声中,听到豫剧《花木兰》中的经典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只见三位中年妇女,两把胡琴,一个音箱,唱念做打,浑然一体。演奏间隙,记者上前询问,演唱者说:“我叫李新英,俺仨都是资深戏迷。”

“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戏,无论唱功的优劣,张口就能唱两句儿。”新郑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慧娴说,新郑人爱看戏,远近皆知,基本上是“锣鼓一响,脚板就痒”。

看戏之外能学戏

“曹团长今天下午又要来教戏了。”消息一大早就在老庄刘村传开了,李新英放下碗筷,稍做收拾,直奔村头大舞台,争分夺秒练习,等待老师前来指点。

40多岁的李新英,从小跟着家人听戏,“一不留神,从‘粉丝’变成了‘戏痴’”。

在过去,李新英跑遍十里八村去看戏。如今,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名家片段了。最让她开心的是,这些名角不仅到村里唱戏,还教村民唱戏。

“过去演几场就走了,群众‘不解渴’。如今剧团开展‘结对子、育骨干’,在乡村打造一批不走的农民剧团。”新郑市豫剧团团长曹会敏说,只有这样,戏曲才能更好扎根乡村、留在乡土。

李新英不出村就能得到名师指点,得益于新郑市实施的“戏曲进乡村、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数据显示,仅新郑市豫剧团每年就送戏下乡300多场。除了政府出钱,群众看戏之外,新郑市每年拨付500万元经费,通过开展市、乡、村三级梯级培训,组建百支队伍,培训千名骨干,实现万家乐。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农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对农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同时,结合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戏曲志愿者队伍。

“让老师成为传播戏曲的使者,在校园埋下戏曲的种子。”新郑市中小学校把戏曲艺术纳入教育课程计划,编写校本教材,每两周开设一节戏曲知识课程,使学生学唱、会唱、唱响传统戏曲。

从乡村挖掘和培养戏曲后备人才,再反哺乡村,让新郑人看到了戏曲进乡村得以持续的希望,解决了“明天谁唱戏、谁送戏”的人才匮乏问题。

唱戏唱响和谐曲

漫步老庄刘村,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两多”“两少”:唱戏的多了,打牌的少了;文化设施多了,邻里纠纷少了。然而4年前,村里没人唱戏,问题倒不少,邻里不和睦,多年不来往。

刘家老四的媳妇已经很多年没跟妯娌们说过话,她们“走对头不说话”。前年,在村头的乡村大舞台上,妯娌们同台唱起了《抬花轿》。

农民演、农民看。谁也没想过,人称“戏窝”的老庄刘村已经这么唱了4年,现在唱上了瘾。老庄刘村农民豫剧团的演员也逐年增加,从3人到5人,最后发展到30人。刘家老四妯娌互相切磋,谁学得快,谁回头教。再回头看矛盾,好像没有啥矛盾。

“很多剧情积极向上,有很浓的乡土气息,演员们用娴熟的表演,把主人公真善美的故事精彩地呈现给观众。”老庄刘村村支部书记刘桂霞说,让群众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素质。

怎样确保送下去的戏是群众欢迎的?演出前后给群众发放《送戏下乡演出节目单》《送戏下乡调查问卷》,是新郑市探索把戏种在群众心坎上的新举措。

“实行群众点戏后,往往大戏还没开场,就有村民不断涌入,有带着小板凳的,有骑着三轮车的,有的将三轮车和板凳往戏台前一摆,占个位后离开,有的索性就直接坐着了。”刘桂霞回忆说。

“两多”“两少”只是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变化”是多年的戏曲下乡直接推动了村风民风的文明建设。

“戏台”搭到家门口,群众唱响和谐曲。近年来,新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递增13.9%,250多个乡镇级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立体化、全覆盖。

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薛店镇大吴庄村的刘桂花还没放下饭碗,一颗心便已飞到了村里的活动中心。

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只要天气允许,活动中心广场上便会荡起欢快的音乐。40多岁的刘桂花,是村里20多名跳广场舞妇女的领舞。

刘桂花曾是多年的“老上访”。一到晚上,村“激情广场”的“舞迷”中,如今经常可以看到刘桂花开心地跳舞,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上访?现在哪有那功夫,还不如参加戏迷擂台赛拿大奖呢!”

“薛店镇每周、月、季、年都有文化擂台赛,奖项均由企业赞助。”薛店镇文化站站长牛光辉说,“原来一周不出办公室也没事,现在发现自己的手机越来越耗电了,一天换两块电池。”

“戏曲回归民间绝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政府不再唱‘独角戏’,利用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从单一主体向共建共享职能转变,切实让人民群众全面融入其中,激发社会力量办文化。”新郑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冯智根说。

在新郑,“百姓大舞台”常演不衰,各乡镇“戏迷擂台赛”深入人心,文化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

数据显示,新郑市迄今已经举办基层戏曲培训班300多期次,培养戏曲骨干和爱好者6000多人次,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5000多人,组建民间戏曲班队200多个。

目前,新郑市戏曲进乡村形成了政府主导买服务、社会力量同参与、戏谜班社齐互动的三元联动新格局。在城乡,文体广场、街头巷尾,自发集结的自娱自乐演唱活动随处可见,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戏曲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戏曲反映的是百姓生活,是百姓真情实感的表达,只有回归民间,回归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