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传宝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很难说是巧合,G7峰会和上合峰会在同一天举行。一边是分歧不断,一边是合作共识。中国,青岛:这个风帆之城成为开启和平合作的新起点,自然也成为世界目光关注的焦点。中国国家主席杯酒“释和合”,世界再次刮起“上海精神”的旋风。
凝聚共识,团结互信,青岛峰会将以夯实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根基,而载入史册。在6月9日晚的欢迎酒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世界风雷的激荡,杯酒迎宾,云淡风轻,举重若举杯,言简旨意远。尽东道主之谊,论东道国文化,妙喻和合,再释“上海精神”,尽显中国主场外交的魅力,让上合组织成为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的一个定盘星。
习近平主席在祝酒辞上表示,儒家思想中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将全面规划本组织未来发展蓝图。事实上,这个已经拥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的组织,已经是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更将是世界经济的驱动源,世界局势的稳压器,而这一切皆源于中国倡导和主导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的日渐深入人心。
“忘了G7吧上合峰会才是重点”,世界知名媒体CNN这样评价:中国、印度、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经济的驱动引擎。未来十年,预计仅中国就将贡献全球GDP增长总量的30%左右,印度则将再贡献1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亚太地区占全球GDP总量预计将上升至39%,而北美地区的份额则降至25%。中印两国本周各自发表的一份声明,批评“新一轮的保护主义”,提倡“开放和包容的世界经济”。七国集团经济体尽管规模庞大,但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却越来越少,互相之间的争吵却越来越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为建立双边合作以及加强发展中国家间更广泛的合作提供了进一步的平台,言外之意:不是上合抢风头,实在是G7不给力!
《日本时报》网站6月7日发表的英国上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戴维·豪厄尔的文章《认真对待上合组织》则称,西方自由派对上合组织始终有些不屑,事实证明是错了!这个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几乎机构。尽管存在争端,但这个论坛对于管理和促进诸多领域的共同目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安全、打击犯罪、法律程序、环境与卫生标准、金融与贸易等等。如何在今天与未来的领导力量之间打开通路而非建起高墙,在面对可能存在的分歧甚至持续分歧,上合组织则是消除争端的一个重要平台。
当今全球事务高度互联,市场、利益、文化和知识,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彼此交织,交流互通正在取代对抗冲突。对此,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上合组织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促进各种联系的网络和宝贵的机会,“可以在全球最危险的威胁面前控制敌对,建立国际共同立场”。美国主宰世界的时代、西方主宰全球体制的时代即将终结,新的全球机制应当在亚洲参与度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建立起来。推动东西方彼此团结的力量大于使东西方背道而驰的压力,对此,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就是最为宝贵的价值取向。而这,不正是上合组织的凝聚根本——“上海精神”的内涵吗?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内涵,与“上海精神”的“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如此一致,正说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所具有的普适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共鸣,这也是上合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的根本之所在。这一理念,必将成为管控和超越分歧,成为立足新起点,扬帆新征程的压舱石。
正可谓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需要整个世界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和平、合作,是大势所趋,任何力量都不应逆流而动,否则一定会被历史碾压。“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孤立主义,都是与时代潮流相悖的逆流,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人类社会需要凝聚共识共同应对、管制歧见,而这,则是世界刮起“上海精神”旋风的根本动因。
“上合”号巨轮将从青岛再度启航,驶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征程,一个共促团结、共筑安全、共谋发展、共建家园的新时代,必将随之而开启。(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