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应抓住人们精神的共鸣点

发布时间:2018-05-25 13:48:09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袁正领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文艺创作,共鸣点,主导性,红海行动,电影

今年春节档,电影《红海行动》以良好的口碑“低开高走”,票房一路上扬,远超预期。这使笔者想到一个问题:在《红海行动》上映前,没有多少人能想到要看这么一部电影;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大家也会将时间用于观看其他影视作品。这说明文化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供给主导”的市场。人们的文化需求不同于其他商品,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即使有人有某方面的兴趣爱好,具体想要欣赏什么,也只有等到作品面世才能去选择、品评。特别是对涉世未深、鉴别力不足、文化欣赏带有一定盲从性的青少年来说,这种供给的主导性更明显,影响也更深刻。

供给的主导性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可塑性,意味着创作生产的主动权,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对一般的商品生产者来说,找到需求就等于找到了市场。但文化产品不同,它具有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多重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市场主体的创作生产者,必须进行有选择的供给。在中华民族由“富”向“强”的新时代,文化兴盛需要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文艺创作生产必须从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多向人们提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一个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市场。为了追逐经济收益打“三俗”牌、制作兜销“愚乐”的“烂片”,甚至炮制出误导毒害下一代的“儿童邪典”等做法,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受众极不负责的行为,必须进行有效抵制,严加制止。

供给的“主导性”,要求创作生产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发掘新创意、推出新作品。中国有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文艺创作空间巨大。央视近期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把中国传统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展示了诗词和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得到广泛好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如果没有不断的发掘和创新,这些文化瑰宝就难以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有人用“限制多”“审查严”来为自己创作不出好作品、打不开市场开脱,本身就是伪命题。那些一味跟风的做法,无异于守着“金山”去“讨饭”,最终必然被人民抛弃、被市场淘汰。总之,持续创新才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要赢得市场,关键是赢得人心。文艺发展史证明,社会主流审美和价值取向总是与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也应积极顺应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潮,传播中国价值,体现中国精神,抓住人们精神的共鸣点。做到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文化需求的主动脉,抓住了市场供应的主动权。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这些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它着力表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形象地展示了复兴中的大国气象,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成功的作品,都是从不同角度弘扬时代精神、激发人们斗志的优秀之作。相比之下,一些格调不高的偶像剧、IP剧在2017年则明显遇冷。可见,把握市场需求的关键,在于把准时代脉搏、弘扬主流价值;降低市场风险的关键,在于提升社会洞察力和艺术判断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