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真人秀+纪录片是综艺节目的新尝试

发布时间:2018-05-16 10:18:59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美食节目,真人秀,纪录片,节奏点,综艺

【今日看片】

在各种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的当下,各家都在想方设法通过规则、嘉宾阵容和眼花缭乱的后期剪辑制作,让节目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但是韩国这档《街头美食斗士》却另辟蹊径,在真人秀中成为一股清流。前两集关于成都和香港街头美食的节目一下子吊起了中国观众的味蕾。可以说,从节目制作和后期剪辑来看,这部美食综艺和以往我们了解的美食节目截然不同。

既是综艺,又是纪录片

我们过去的美食节目,情节要么是探店营销,要么教你如何做菜。近年来有一些美食综艺,比如《拜托了冰箱》,属于明星出镜,素人做菜,把故事和美食相结合,最后评选冠军队伍的模式。有的综艺像《顶级厨师》,比较符合真人秀的一般定义,即真人出镜,强调实时现场直播,不是角色扮演,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另外一类美食节目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这样的纪录片,因为有“纪录”二字,所以更注重真实,通过对食物的历史、人的故事的描述来呈现节目。与真人秀相比,这类节目没有太多娱乐性质。

韩国综艺《街头美食斗士》通过真人出镜,从主持人口中得知食物的历史,同时利用综艺的剪辑、配乐、后期等手段对节目进行加工,呈现出了“纪录片综艺”的复合感受,让比较静态的纪录片有了更多观众的参与感,更生动了。这个节目只有一个主角出镜,就是主持人白钟元,他是韩国美食节目中的常客,参与制作过很多成功的节目。而该综艺的制作方是制作出《请回答》系列和《鬼怪》系列的韩国tvN电视台。

剪辑后期综艺化,全面展示食物特点

《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部的导演陈晓卿曾说他喜欢小店,除了味道,那里舒适随意的市井气也很吸引人。这部综艺的立意也是描绘世界上各个城市的街边小吃。第一集在成都,一开始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主持人的中文很好,他说自己的中文是在餐厅点菜中学会的。汪曾祺认为:“许多东西不吃,‘下去’,很不方便。到一个地方,听不懂那里的话,也很麻烦。”潜台词就是入乡随俗。只有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才能寻得至味。中文优势让白钟元可以跟环境有更多互动,让观众有了浸入感。

其次就是令人惊艳的剪辑功力了。我们很少在美食节目里看到的剪辑方式出现在了这档节目里。食物被塑造成了明星,有时会有闪光灯不断闪烁的镜头,就像巨星出场。倒放的手法也被应用在食物上,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两小无猜》里都出现了这样的手法,以体现人物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用在食物上,一盘做好的美食通过倒放,拨开一层层配料,最终还原到食物的原材料,如把豆花还原到大豆,红油还原到油菜。这种戏剧化的操作,让节目的节奏错落有致。

采用听觉新概念,给观众耳朵带来享受

这部综艺的配乐可谓五花八门,爵士、古典、民乐、摇滚……看似混搭的组合在成都的老街和香港的街道上得到了和谐统一。因为我们是在现代人角度审视食物,不需要总趴在历史的故纸堆。所以即使是在中国的小镇上,在周围环境一副田园诗的情况下,配上现代鼓点,也毫无违和感。优秀的配乐让画面和动作踩到每个节奏点。乐曲结束,美食出锅,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另外,声音技术的革新也让食物能更直接地传达给观众。一般美食节目会把做饭和吃饭过程的声音展现出来,这部综艺是把一些更细小的声音描绘出来,如制作豆腐时手搅拌黄豆的声响,串串蘸干碟的声音。通过电视节目,我们的感知被放大,就像是给观众创造一场ASMR体验(这是一个用于描述感知现象的新词,其特征是: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者感知上的刺激而使人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范围内产生一种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刺激感)。这就是新概念在综艺中的应用。

美食节目要有文化,但也要有现代的视野。敢于尝试不同元素,做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减法。这部综艺没有太多综艺特效,一开始让人觉得更像纪录片。但随着节目逐步推进,戏剧化的剪辑,视觉和听觉技术的介入,让它变成了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真人秀。

□刺猬果(影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