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松林:物联网的故事 “科学的春天”40年

发布时间:2018-05-10 18:39:16  |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  作者:封松林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全国科学大会,物联网,无线传感

我们这一代人是共和国历史上非常幸运的一代,在我们茁壮成长的时候,赶上了拨乱反正的好时代。1977—1978 年中央的几个重要决定铺平了我们一生的发展道路。

     “科学的春天”铺就了我的科研路

1977 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让我们看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8 年 3月18日召开了“文革”后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送来了“科学的春天”和“知识分子的春天”。1978 年 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做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这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翻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新篇章。

作为时代的幸运儿,1979 年,我通过高考进入武汉大学接受了正规的大学教育;1986 年考上研究生公费派遣留学法国。在法国完成硕士(DEA)、博士学业和两年的博士后科研工作训练后,1992 年回国加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投身到科学研究的事业之中;在组织的安排下于 2001 年调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后更名为“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2009 年筹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回顾自己从 1979 年考入大学,1986 年出国留学,1992 年归国到中科院工作,历经 3 个研究所,参与了“知识创新工程”“率先行动计划”,虽然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党中央恢复高考,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政策,以及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战略。

 有幸参与无线传感网/物联网研究

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这一代中不少人较早就走上了重要的科研和科研领导岗位,在国家科技事业中作了一些积极的贡献,例如我参与的无线传感网/物联网研究。

1999 年,美国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无线传感网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 年,美国《技术评论》评价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我有幸参加了中科院 1999 年战略研究报告《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而在该报告中就将无线传感网技术建议列为信息领域的六个重大项目之一。

2001 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倡导并亲任理事长,组建了中科院微系统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简称“中科院微系统中心”),并将我从北京半导体所调到上海冶金所,担任中科院微系统中心主任,组织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率先大规模地开展传感器网络与微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尽管国际无线传感网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导也非常重视,但无线传感网的立项并非一帆风顺。研究团队经常通宵达旦地讨论、准备方案,但在将近两年的多次论证中方案一直都未能获得中科院评审专家组的认可。最后一次论证,团队按照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路线,用户部门的权威介绍了国内装备现状,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方案,指出中科院微系统中心提出的方案会使我国的相关装备产生“质”的飞跃,自此,系统项目正式获批启动。

1  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