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有效应对"三农"问题

发布时间:2018-04-27 13:56:2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刘芳奇 刘梦雅 殷晓霞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张占斌,乡村,城镇化,农村,问题

图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研究员张占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发展门户网《发展访谈》节目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研究员张占斌。

记者:张研究员,您好,请问您认为应如何把握机遇,解决“三农”问题?

张占斌: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如果“三农”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就能很顺利地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所以在解决“三农”的过程中,方方面面还要加把劲儿。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值得高度关注,就是建立一个城乡融合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城乡是二元的、分隔的,资源流动几乎很少,造成了整个经济建设的长期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要求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到城里来,中国开始了人口流动,这是一个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乃至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城乡差距问题。为了消灭这种差距,这些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一直很关注。特别是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振兴乡村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在新时代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党中央下了更大的决心。之后怎么能让乡村更好,需要各种要素、资源向乡村移动。就像过去讲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

最近很多地方也在搞探索,湖北武汉市就有“三下乡”,一种叫企业下乡,一种叫能人下乡,还有一种是城市居民下乡。通过下乡增加农村的各种要素,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另外比如重庆的垫江县,实行人才的“县管乡用”,就是人员编制在县里,但是考虑到乡村更需要,就定期到农村去支援,实行轮换制,这也为有些人才支援乡村解决了后顾之忧,干了几年以后,回城里再充电,形成一种流动机制。这种机制对推动乡村建设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资源要素的下移流动,不仅仅是人才,还有资金等其他方面,包括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支持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适当向乡村下移、延伸,公共服务也要延伸,这样对解决农村问题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说要双向流动呢?这是因为虽然常住人口城镇化到了58%,但实际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没有那么高,所以城镇化这个进程从历史经验来看还没有完成。一个国家在城镇化没有完成之前,仍然会有人不断进城。农民工通过进城锻炼自己的本领,其中有一部分人将来可能还会回到农村去,为自己的家乡作出贡献。这种双向流动把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有些人觉得发展新型城镇化,人才都跑城里去了,农村就破败了,不能简单这样看。城镇化发展得好可以反哺乡村,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种资源;而乡村搞得好,也还会给城市、城镇化提供劳动力。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做好。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终审:郑文华;编审:王振红 王虔;策划:王东海;主持人:刘芳奇;文字:刘梦雅 殷晓霞;摄像:刘梦雅 袁雪莹 白睿;后期:刘芳奇 赵雷 赵东科;中国网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国声智库联合制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