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自主创新,中国核电产业步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18-04-26 14:42: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韦福雷  |  责任编辑:刘晨曦
关键词:核电技术,核电发展,华龙一号,核电项目,产业国际竞争力

韦福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向浙江三门核电有限公司颁发了《三门核电厂1号机组首次装料批准书》,意味着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已满足装料要求,即将投入运行。(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

历经30余年的发展,我国建成并投入运营核电站38座,在建核电站18座,是名副其实的核电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探索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产业发展之路,并最终依托自主创新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和CAP1400,成功迈入核电强国。随着国内和国际巨大市场的释放,我国核电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018年4月23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首次发布《我国三代核电发展战略价值研究报告》,指出“华龙一号”开工建设和CAP1400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我国核电产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就核电站在建规模和发展前景而言,我国已成为全球三代核电发展的产业中心,三代核电发展的优势基本形成,我国从核电大国步入核电强国之列。

回顾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历程,坚持自主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打造完整产业体系、加快示范应用则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核电产业起步较晚,与世界核电强国差距很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方面探索自主设计,一方面陆续引进了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的核电技术。秦山核电站一期项目于1991年投产,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厂的国家。1994年采用法国技术的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但是,依赖引进国外技术只能受制于人,并且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无法独立出口。因此,我国核电产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自主创新的脚步。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在大亚湾核电站M310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分别推出了ACP1000与ACPR1000+三代核电技术,并在国家主导下通过融合最终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AP1000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

目前,我国是掌握三代核电技术最多的国家,也是三代核电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其中,“华龙一号”将作为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出口国外。

没有强大的产业体系支撑,庞大的核电市场只能拱手让给外国企业。当年,秦山核电站虽是自主设计,但是反应堆安全壳和主泵等核心设备委托国外制造;大亚湾核电站设备的国产化率仅有1%,除了沙、石、水之外,其余所有材料包括砖头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在核电站总体设计、关键设备和材料制造、先进燃料元件制造、数字化仪控系统开发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核电主设备和关键设备大部分由国内供货,设备国产化率已接近90%。

我国是全球三代核电技术应用的先行者,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示范工程建设按走在全球前列。2014年,国家能源局批准中核集团在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中广核集团在防城港核电站3、4号机组开展“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其中,防城港3、4号机组是英国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的参考电站。此外,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也采用了“华龙一号”。

目前,“华龙一号”示范机组是全球少数能够按照计划进度实施建设的三代核电机组。2017年5月25日福清5号机组完成穹顶吊装,成为全球唯一按照计划进度完成穹顶吊装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工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EPR、美国AP1000技术因设计、质量控制和设备成熟性等问题导致工期严重延误。我国依托美国AP1000技术建设的三门和海阳核电站工期也严重拖延,原定2013年投产,但是工期拖延了4年。2018年4月25日,三门1号机组终于拿到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三门核电厂1号机组首次装料批准书》,即将投入运营。

我国三代核电发展的优势基本形成,随着国内核电建设重启和“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基于“安全发展核电”的方针,2016和2017年核电项目连续两年“零”核准。但是,根据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和《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在运和在建的核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88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5%、发电量的8%。目前,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约为5800万千瓦,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3.6%。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核电进入稳妥发展期。3月7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了《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将核电政策的关键方针调整为“稳妥推进核电发展”,并明确指出“在充分论证评估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一批沿海地区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这表明核电项目审核近期有望重启。为了实现核电发展预期目标,未来每年将有6-8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华龙一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除了在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项目,英国的布拉德韦尔B项目也将采用“华龙一号”,这是我国自主核电技术首次落地西方发达国家。当前,核电产业正面临“走出去”的大好国际市场机遇。我国已经与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罗马尼亚、南非、沙特、捷克、肯尼亚等国家签署了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意向书。预计到2030年,仅仅“一带一路”国家将新建近100台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有望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据测算,一台“华龙一号”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千亿产值,未来“华龙一号”的国际市场规模高达3万亿元。

核电产业是一个浓缩了大量高科技研发、高端设备制造和复杂工程集成的特殊产业,技术密集、辐射面广、产业带动能力强。“华龙一号”装备国产化率可达85%以上,设备总计6万多台(套),供货厂家达到5300余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战略性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能够通过“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自造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核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健全沟通渠道,结合法律法规和科普做好公众沟通,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整合国内技术、资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力量,推进“华龙一号”走出去的进程;福清和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机组分别采用的是中核和中广核融合前的技术方案,应加快建设融合后的“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加快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积极参与制定核电领域国际标准,掌握全球核电产业话语权。(责任编辑 王琳)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