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平台的监管之争,扎克伯格不得不抉择

发布时间:2018-03-25 09:44: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赵瑞琦  |  责任编辑:焦梦
关键词:数据,网络,用户,扎克伯格,巨头

大数据平台的监管之争,扎克伯格不得不抉择_观点库_观点中国

赵瑞琦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政治研究所所长


3月22日,在数据泄露事件爆发3天后,一直沉默的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终于表示:致歉并愿意亲自向国会作证。在此事件中,剑桥数据分析公司未经授权获取脸书多达5000万用户的信息,用于设计软件,以预测并操纵舆论,影响选民投票。


在危机爆发后的尘埃泛起之时,不急于向外界解释,抽丝剥茧、专注思考万全之策,本无可厚非。搁在以往,甚至可以算是静水流深、老成谋国之举。但是,作为社交媒体巨头的扎克伯格最不应该忘记:网络时代,危机决策的时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媒体在动员公众上的重要影响,迫使政策制定者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将贻误战机、后果堪忧,后悔莫及。果然,在这3天的“空窗期”内,外界的质疑沸反盈天,不仅用户和业界指责、嫌弃,英美监管部门也撸起了袖子。


人红是非多并不能解释社会的这种激烈反应。实际上,数据泄露对脸谱来说也并非过第一次了,比如,在2013年,因一个系统安全漏洞,无意间向未经授权的浏览者泄露了600万用户的手机号和电子邮件地址。然而,与技术漏洞相比,这次用户数据的泄露与利用揭示了更多必须被严肃思考的方向性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爆料人怀利在提及剑桥分析公司对数据的使用时说:“我们充分利用脸书用户档案信息,依据对他们的了解建立模型,投放内容迎合他们内心邪恶的一面。”这就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用户从主动寻找“邪恶”信息,到诱惑用户使用“邪恶”信息。


群体极化是人类固有的现象,会在网络平台上进一步加深,并对这些消极与灰暗成分进行推波助澜。凯斯•桑斯坦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这种倾向或偏向对于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特点聚集的网民来说尤其严重。从互联网对舆论形成上的作用来看,“群体极化”现象对网络舆论中极端情绪的聚集和放大发挥了负面作用。


放任网络巨头恣意妄为,会恶化群体极化现象并导致“网络巴尔干化(Cyber-balkanization)”的局面——前南解体后巴尔干半岛上四分五裂的状况,被形象地用来比喻网络上志趣相同的人自成一个个小团体、小圈圈,且相互排挤或敌对的分裂情形。西方现实社会内部的分裂与敌对,甚至是极右势力的抬头,与虚拟世界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剑桥数据分析公司曾经受雇于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和推动英国“脱欧”的阵营,通过网络恶意干扰政治士气和公民投票的问题,在美国大选“邮件门”事件后,再次摆上台面。


除了在客观上导致恶意促使群体极化,脸书引起众怒的另一个原因是时代背景的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注重制造业而不喜欢科技公司,公众对科技公司的质疑和谴责也与日俱增,欧美不断对科技巨头开出巨额罚单,等等。在一定阶段内,技术的发展无法克服其带来的难题,民众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容忍数据透明的代价。但是,这并非无视平庸之恶的借口。当海量用户隐私信息被第三方公司获取,并被直接用于影响重大政治事件时,对网络平台和数据持有者可能受人操控并摆布消费者和选民的担心,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手眼通天”的互联网巨头,如果无法在数据的使用上承担起责任,增强社会粘性,就只能由政府来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共领域的”的大数据平台,再也无法以全球普适、国际公益、世界趋势的托辞,来敷衍或对抗各国采取适应当地情况的准则。


如何处理“恶霸”,《让子弹飞》里说:他要是体面,你就让他体面;他要是不体面,你就帮他体面。在政府和民众祭出“撒手锏”之前,如何让脸书能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不作恶”并为其他互联网巨头做出榜样,是扎克伯克进行抉择的时候了!(稿件来源: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