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18-03-05 11:43:1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林章、吴永红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安全,水环境 ,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策略,生态系统服务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

目前,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研究,开发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技术,其中部分技术还建立了示范工程,如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和生态沟渠。但是,这些更多是关注技术层面的防控,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控制体系;更多的只是关注对农业生态系统局部或某个要素的修补或完善,而缺乏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优化。事实上,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循环,如水分和养分,以及各个生态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要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在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的能力,需要从生态系统的全局出发,构建一个生态系统要素与物质交换、能流与物流联动、信息流互换的综合防控策略。

基于此,笔者根据面源污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于2011年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减源(Reduce)—拦截(Retain)—修复(Restoration)”(3R)策略与实践方案,即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实现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开展污染物的减量化工程(减源),在污染物迁移过程中开展污染物的拦截与阻断工程(拦截),并对面源污染物进行深度的处理与再净化,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环保修复(修复),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提高和系统的稳态转换。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与全球资源战略的要求,笔者对 3R 策略。进行了发展和升华,形成了另外一种更高级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指导模式——“源头减量(Reduce)—过程阻断(Retain)—养分再利用(Reuse)—生态修复(Restore)”(4R)策略,形成了包括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和生态修复防控面源污染的综合性策略(图 2)。 

基于 4R 策略布局的技术分布在各节点上,使节点技术在流程上衔接、时空上覆盖,形成区域集成技术体系,其特点有全过程、全空间覆盖,氮减排与资源利用结合,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4R 策略详述如下:

(1)源头减量。类似于点源污染控制,减少来源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和最有效的策略[33]。由于养分利用效率低且肥料投入过量,直接导致了农田中氮和磷的过度排放。因此,降低源头的策略主要包括优化养分和水分管理过程,减少肥料的投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实施节水灌溉和径流控制。

(2)过程阻断。过程控制技术包括生态沟渠、缓冲带、生态池塘和人工湿地。一般来说,生态沟渠是农业领域最有效的营养保留技术之一。在生态沟渠中,排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沟渠中的生物进行有效的拦截、吸附、同化和反硝化等多种方式去除,并已在我国太湖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此外,采用保护性耕作、免耕和生态隔离带等措施也是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3)养分再利用。养分再利用将面源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再度进入农作物生产系统,为农作物提供营养,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对于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氮、磷养分,可通过直接还田,或养殖废水和沼液在经过预处理后进行还田。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及富营养化河水中的氮、磷养分,可通过稻田湿地系统对其消纳净化和回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期和灌浆期,稻田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氮、磷的净化效率分别达到了 75%—81%、82%—96%。

(4)水生生态系统修复。这里的水生生态系统指的是农业区内的污水路径,如运河、沟渠、池塘和溪流,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水域,如湖泊和水库。尽管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了有效措施减少化肥投入和控制污染物输出,但仍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等污染物将不可避免地被释放出来。因此,需要对这些面源污水的输移路径进行水生生态修复,以提高其自净能力。迄今为止,已经开发并广泛应用了生态浮床、生态潜水坝、河岸湿地和沉水植物等多种修复技术。

<   1   2   3   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