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步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2月26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三大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魏礼群致开幕辞,他认为,要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强国之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转向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要求,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为此,要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助推高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以打破垄断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在致辞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追求。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变革”,就是要以动力变革来推动效率变革,进而促进质量变革,由此形成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由总量发展导向转向绿色发展导向,由城乡二元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
围绕“动力变革”这个关键问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改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卓元认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深刻的发展动能转换过程,不仅取决于能否把握内外环境的趋势变化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更取决于能否顺应趋势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关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中改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常修泽认为,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新制度、新供给、新方式、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要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结”破题动力变革。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要将改革进行到底。”他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注入新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改院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认为,对外开放越彻底、开放水平越高的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坚实。从历次改革进程来看,最大特征都是“倒逼”,“倒逼”不仅仅是针对企业、政府,最关键的是“倒逼”理念。要以高水平开放倒逼高质量发展,尽快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改院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林兆木认为,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二者都是党中央的最高战略决策,都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适应和解决新矛盾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举措。要加快建立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同步、协调、融合与互动。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改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曹远征认为,要让改革可持续,让市场经济不断生长,形成不可逆的扩张秩序,最本质的是激励机制,即人的积极性。
据悉,此次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济参考报》合作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