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著好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18-02-01 11:01:3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周跃辉  |  责任编辑:刘晨曦
关键词:经济体系,人口红利,多元平衡,经济工作,经济学部

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十九大关于这一经济工作战略部署的重要延伸,也为我们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GDP的世界占比由2.7%迅速提高到目前的近15%,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今非昔比,这就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换挡”,要求经济发展向现代化体系进行“收敛”。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已经做了深刻阐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征,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至2016年底,全球经济增长由前10年的年均4.13%下降为2.85%,全球贸易增速由年均11%大幅下降为 0.21%。虽然根据世界银行的判断,2017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已有所好转,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有所回升,但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客观存在,这就导致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

此外,我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强。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情况更加明显,“刘易斯拐点”加速到来,带动外向型经济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走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新挑战倒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次集体学习亦对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了具体的政策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这五个方面,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需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从逻辑关系上看,建设现代化体系,实体经济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支撑,区域协调是重要着力点,扩大开放是重要推力,深化改革是保障。按照这次集体学习的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加快推进“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加快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三是加快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四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五是加快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设。

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和这次集体学习都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场“战役”就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大提升。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著好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才能真正将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部署和政策落到实处。(责任编辑 蒋新宇)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