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贫困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8-01-22 16:56:18  |  来源:内蒙古日报  |  作者:向春玲 呼勤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西部贫困县,乡村治理,群众

  □向春玲 呼勤

【核心提示】

●要增强这些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各级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头等大事,是精准扶贫任务的重中之重

●政府要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力度,做到一户一策,精准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要精准脱贫,首先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的作用

●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才能有实力为村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大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教育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因此,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方略,压实责任、强化政策、制定规划、增加投入,经过产业扶贫、建房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5年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降到4%。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这是了不起的脱贫成就。

党的十九大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目前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是因病致贫人群,特别是重病和慢性病群体。第二是年老体衰的孤寡老人,他们年龄大、多病,家里又缺乏劳动力。第三,一部分是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第四,是因各种灾害和市场经济行情变化产生的返贫人员。可以说,他们的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也是减贫的难中之难。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脱贫任务重,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要在以往基础上,加大力度和创新脱贫措施来打赢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

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脱贫减贫的中国经验。但是,目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山高路险,修路成本高,许多自然村不通公路或者路况不好,有些西部贫困县没有通高速公路,还有些西部人口比较多的地区以及中等城市没有通高铁,资源、人口等要素出不去,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进不来,当地招商引资困难重重。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阻碍区域内外联系,严重制约了当地资源优势的发挥。要增强这些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各级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头等大事,是精准扶贫任务的重中之重。第一,继续加强乡村公路建设,为脱贫致富铺平道路;第二,对现有公路进行改造,提高其等级;第三,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提高建设质量,加强质量的监管。此外,要加强农村“水、电、气、房和优美环境”的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到户,农业生产用水到田地;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价实现城乡同步;完善农村沼气池建设,做到农民日常生活用气有保障;完成对贫困户房子的修建,让贫困户住有所居;对于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实行人口整体搬迁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细化产业脱贫措施

政府要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力度,做到一户一策,精准脱贫。例如,内蒙古鄂温克旗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产业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为了指导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手中有“脱贫措施”,旗委旗政府在贫困群众中做了广泛调研,整合贫困户的各种需求,出台了《鄂温克旗2017年精准脱贫措施》,其中列举了67条具体脱贫措施。这些产业扶贫措施按照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涵盖了18项产业扶贫措施、10项创业就业扶贫措施、4项金融扶贫措施、5项教育扶贫措施、4项基础建设扶贫措施、23项社会保障扶贫措施及其他脱贫措施。贫困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按单选菜”,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脱贫方式。这些脱贫措施注重“好实现、效益好”两个基本原则,做到因户制宜、因人制宜,一户一策,多措并举,为贫困户量身制定出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的脱贫措施。67条措施使得政府的产业脱贫政策、资源做到向贫困群众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户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让贫困户在产业脱贫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度贫困地区要精准脱贫首先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的作用。带头转变发展理念,带头创新发展措施,从而带领群众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一些贫困地区调研时发现,当贫困群众对建房扶贫处于怀疑观望时,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拆掉自家的房子,配合政府整村搬迁的规划建起了新房;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当地政府提出发展新的产业和种植新的经济作物,群众不理解不接受时,村里的党员户率先种植,第二年取得了好的收成,带领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转型,增加收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贫困群众的“主心骨”和脱贫致富的“先锋队”“领头人”。要加强农村“三个带头人”的队伍建设,把村党组织负责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共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充分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新举措,整合了城乡干部资源,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年青干部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福建下党村第一书记带着强烈的责任感,给下党村带来了许多脱贫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办法。下党村在第一书记的推动下建设了“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开启了扶贫新模式,实现了茶园农民收入的增加和下党村村财政零的突破。

加强和壮大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文化、有能力、有技术的村民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水平。现在余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技术偏低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单打独斗难以脱贫。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才能有实力为村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脱贫。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发展规模产业,能够有效应对单个农户无法应对的市场风险,有效保护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各项权益。例如,湖南湘西自治州保靖县马王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发展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200余亩稻花鱼产业园。以“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扶贫模式,田里种稻,田水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赢,提高稻田利用率。带动全村30户1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了产业发展脱贫之路。

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大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教育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因此,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党和政府的责任。首先,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教育体系,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学生义务教育的保障,扩充农村专项助学资金,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推动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内生增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和待遇,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支教,切实实施城乡教师的轮岗交流和学习,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其次,完善贫困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对农村医疗服务建设的财力投入和政策支持,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医务人员、医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乡村交流、挂职,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待遇和生活水平;发动各级医疗机构对贫困人口进行免费常规体检和疾病检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贫困户治得起病、治得好病,增强贫困群众农业生产劳动能力,预防因病返贫和持续贫困。第三,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要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措施,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机衔接,通过实施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使深度贫困群众能享受低保政策,实现基本的生存权并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