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华行之焕彩门头沟

发布时间:2017-12-15 13:06:15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美丽中华行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门头沟,文化,生态,北京

曾经,门头沟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煤炭、灰尘和偏远荒僻的大山,如今,走进门头沟,看的是山水画卷百里画廊,品的是生态宜居宜业宜游。从过去的京西一盆火,到今天的首都生态园,短短的十多年,门头沟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那些行走在时代大潮中的人们又创造出了哪些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美丽中华行》《焕彩门头沟》正在上演。

出北京城一路向西,沿着这条盘山公路向上,最终登临的便是北京的最高峰,门头沟的灵山。

灵山主峰海拔2303米,这个高度超过了庐山、泰山、黄山等我国著名的山峰,它隐秘不语,用一个梦幻世界把传说中的精彩带到了人间。

临近九月,灵山脚下清水镇李家庄村的村民梁宏义,正顶着日头赶摘今年刚刚熟了的奇异莓。

这些拇指大小的奇异莓,又名软枣猕猴桃,原产地新西兰。它富含维C,酸甜适口,味道比普通猕猴桃更纯净。近几年,只有在我国的一些高端水果超市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梁宏义和这些洋水果打交道,也才不过三个年头。都说靠山吃山,他靠着门头沟的大山,从21岁算起,一直吃的都是煤炭这碗饭。


门头沟,地形呈鱼骨刺状,沿着一条大沟主脉向两侧延伸出一条条支脉沟域,每一条沟壑里都是和煤有关的历史。


门头沟,煤矿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早在辽代,煤炭开采业就已经初具规模。明清时期,门头沟的煤炭更是成为京城的主要生活能源。清乾隆年间,大学士赵国麟在奏报京城煤业时,对门头沟发出这样的感慨。京师百万户皆仰给西山之煤,数百年于兹,未尝有匮乏之虞。据统计,明清时门头沟的煤窑不下百座。采煤业的发达,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发展,定居于此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东向西,沿着沟谷两侧,井屋鳞次,烟火万家。 


到了近代,门头沟直接成为京西煤炭产区的名称。一说到门头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煤炭,门头沟成为北京重要的动力基地之一。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门头沟的煤炭产业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压力,煤炭开采与生态发展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门头沟,曾经,因煤而兴,如今,因煤而困,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它该何去何从?


转机从2005年开始。这一年,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开始由资源枯竭型矿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型。


废弃砂矿变成坑地公园,裸露山地变成山地公园,煤矿废弃地变成山地果园。迎着转型的大潮,门头沟用近十年的时间,告别了煤炭,迎来了满城葱茏。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门头沟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李家庄的奇异莓产业,就是乘着这股东风开花结果的。从空中俯瞰李家庄,两侧的高山像襁褓一样将村庄紧紧围护,来自太行的新鲜空气给这里带来别样的舒适。也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娇贵的奇异莓爱上了这里。


小小的奇异莓,把村里人致富的心气儿都唤醒了。仅仅依靠奇异莓采收、分拣、包装,村民们就有了固定收入。过去的老矿工,今天轻松地赚上了绿色钱。


一枚小水果,绿了山色,富了村民,这不仅仅是李家庄村的“奇遇”,也是门头沟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如今,奇异莓也正在附近的梁家庄、台上村落户。预计今年的奇异莓产量能达到2万公斤。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门头沟区政府科学引导,或发展中草药特色种植,或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生态养殖,一村一特色,多方参与共赢,实现了生态经济两手抓。


依托悠久的京白梨种植史,军庄镇玩起了新潮时尚的大手笔,把生态农业旅游推向了新的高潮。


京白梨以它细腻的果肉,酸甜可口的味道在满清时期曾被作为贡品。而正是这历史悠久的贡果成为了军庄镇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许多国际化企业正是看到了军庄镇的自然优势,加入到了打造以“特色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的行列中来,这也为军庄镇的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017年9月1日,军庄镇的第二届万科梨享音乐节盛大开幕,以音乐的名义,邀请人们到京西门头沟做一个“梨享家”,在绿意盎然的青山里,游一游轻松休闲的梨享乐园,在凉爽的秋意之中,品一品数百年的京白梨醇香,在飘飘然的音乐声中,咬一口门头沟的秋天。

放眼门头沟区西部的清水镇,斋堂镇、雁翅镇、王平镇和北岭地区,这个区域处于西部发展带的重要地段,是首都西部的生态屏障,也是全区生态涵养的重点区域。承担着生态涵养发展、服务新城建设的功能。一大批以休闲旅游,精品农业,特色种养,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相辅相成,并迸发出了蓬勃的朝气。


门头沟素有“神京右臂”之称,连通着首都的经络。千百年来,它裹挟着历史的烟云,穿过燕国的津梁,唐宋的驿站,金元的屯堡,明清的码头,如今,在新时代的转型大潮中,门头沟又将舞动起怎样的风云?那些遗留在沟壑之中的往事古物又将如何续写新的故事?《美丽中华行》《焕彩门头沟》正在上演。


在当代人眼中,斋堂镇的爨底下村这座古村落则是凝结了先辈们的审美而铸成的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高低错落线条清晰,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潘璇从大学毕业来到爨底下村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从2015年来到这里,用相机拍摄爨底下村成为了她开始工作一直以来的坚持。她要把最美的瞬间定格在画面里。而正是这些照片记录了从2015年到2017年爨底下村的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几乎每家都开小煤窑,就算是小户,一年也能赚个六七万,活得很滋润。2000年开始贯彻国务院关闭乡镇小煤矿精神,关闭煤矿。赖以生存的产业链条被打破,全体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急待解决。经过科学分析,精准定位,最后门头沟政府给爨底下村开出的“药方”是以历史文化为特色发展民俗旅游。


翻开门头沟的历史,我们发现,这是一次惊奇的岁月之旅。北京城的崛起,门头沟注定要写上浓墨的一笔。


门头沟,处在华北平原、山西高原和内蒙高原的交汇带,沿着太行山脉的南北大道和东西向的京西大道,在门头沟纵横经纬。蹄窝深深,历史悠悠,京西古道,成为黄河文化和中原文明向东迁移的天然通道,秦晋文化与燕赵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步融合为北京的中心。


作为京师畿辅重地,门头沟沿河城至小龙门的八十里山地上,设有17座敌台,6座烽火台,内险长城直通塞北,烽火狼烟,预警着京师的安全。散落的古城村落与京师联动,演绎的是一代代王朝的天下。走进这些古风古物,就是走进一段遥远的来路。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助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成为门头沟转型的又一方向。


66岁的韩孟起是土生土长的爨底下村人,自从停止煤炭工作后,他开始做起了草药生意。近年来,爨底下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游客纷至沓来,购买村民自产的草药,也成了一项旅游内容。


在门头沟区如爨底下村这样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星罗棋布,这些丰厚的旅游资源也将成为产业转型路上的珍稀宝藏。


门头沟的产业转型之路并不只是简单的依靠生态和历史的遗存,深度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从而打造出主题相适应的特色小镇是一项合乎当下发展的新举措。


在靠近市区潭柘寺镇,军庄镇,妙峰山镇的这一片区域成为了连接门头沟新城与深山区的过渡区域,是门头沟新城的重要发展腹地。为了加快这里的城镇化建设,风格不同的特色小镇也将面于世人。为转型旅游休闲,生态宜居又开辟了新的道路。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话足以代表潭柘寺的历史文化地位。潭柘寺始建于公元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了潭柘寺镇重要的旅游景区。悠久的历史遗迹,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络绎不绝的游客也成为了潭柘寺镇重要的经济支撑。

禅修文化是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结,随着现代人精神和身体的双重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被禅修背后的传统文化所吸引,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依托于潭柘寺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以禅修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的理念也愈发的清晰,同时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对于潭柘寺镇而言,为古老的文化赋予现代生活的气息可以被称为创新,那么在潭柘寺镇打造金融功能的华北旅游交易中心可以被视为创造。经济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基石,而打造金融小镇则可以作为潭柘寺镇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有了这两大理念的支撑,像潭柘寺新村这样集中高档的住宅区也势必会遍布于这座山城。

距离京西古道风景区不远处,具有门头沟浓厚文化气息的特色精品酒店密集分布,这也成为了众多背包旅友的聚集地。与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同,这里的居住格局更加的开放。独特的趣味性和高品质的环境设施,增大了门头沟区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在门头沟区产业转型过程中,大量的煤矿工厂关闭,部分村民赋闲在家,而众多旅游风景区和精品酒店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从邓秀梅夫妇的煤矿厂关闭以后,便在自家经营了起了蝴蝶博物馆,闲暇之余,养殖蜜蜂也成为了二人最大的生活乐趣,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对于邓秀梅而言,只要能将大自然的美丽印刻在孩子们心中,这便是她最大的收获。这样的生活充实而又简单。

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占据的是一块黄金区域。走进这座园区,创客咖啡、创客学院、京西创客工场的招牌耀眼醒目。这些创新创业的“金凤凰”又将为门头沟的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全新动力?在转型的路上,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美丽中华行》《焕彩门头沟》正在上演。

清晨,慎娟新的一天开始了,年仅30岁的她便有了自己的一家公司,对于很多创业的年轻人来说,门头沟是他们梦想的起点。慎娟所创立的公司就在距离住处不远的石龙经济开发区的阳光大厦。

一年前慎娟脚下所走的道路还是泥泞不堪,如今已是车流通畅了。曾经生产厂房的轰鸣声也渐归于平静。慎娟所经营的是一家从事科技技术产业的公司,对于每一个创业的年轻人,公司的选址尤为重要。而被誉为“北京硅谷“的石龙经济开发区成为了她的首选。而她也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石龙经济开发区是最早纳入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工业开发区之一,从1992年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互联网、智能制造、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工业园区。随着“创新创业门头沟”行动计划和人才引进战略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为园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和交流的平台。

过去作为京西采煤大区的门头沟,资源型产业曾是绝对的经济支柱,能称得上高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在门头沟区域内寥寥无几。而今,随着“创新创业门头沟”行动计划开启,集成电路设计、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里此快速聚集。一批创新创业的“金凤凰”,正成为门头沟区域经济再发展的新动力。

如今,为了满足更多的企业入住,石龙经济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新的高科技创业园和孵化园也将拔地而起。这里也将成为门头沟区最坚实的经济后盾。

近十年的转型发展,门头沟区依靠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成功的实现了产业转型,从而走出了一条强区富民的发展道路。门头沟,这支神京右臂,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神秀的景观和情怀,再度成为北京绿色的臂膀,呈现出和谐宜居滨水山城的大美荣光。

今天的北京,已经开启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征程。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将立足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大局,依托区位、交通的便利条件及生态、文化资源的内在优势,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推动生态涵养、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功能”的有机融合,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明天的门头沟一定会走出一条辉煌的未来之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