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九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7-11-29 08:43:0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周宏春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生态,发展,环境,自然,十九大报告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美丽中国,不仅有自然之美,也有社会的包容、和谐和稳定。自然美,不仅有绿水青山,也有荒山秃岭;既包括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以供人们观光、休闲、陶冶情操、休养生息;也包括戈壁大漠,以供人们探险、考验自己的胆量、锻炼自己的意志。自然界的多样性,给人们提供了生态服务的多样性;我们绝不能想当然,将不同的地理地貌景观都建设成绿水青山。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尊重自然;这一点,既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是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我们的祖先就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古人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十九大报告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一节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不同起源的文明。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仅仅保护自然是不够的,还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古人的采摘、狩猎,是利用自然求生存;我国的都江堰工程是利用水利,迄今仍在造福成都平原。另一方面,当人类活动超过自然承载能力,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指导。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越来越稀缺,绿水青山价值显现。绿水青山是资源、冰天雪地也是资源。当城乡居民吃穿无忧、有剩余时间和资金,并愿意花钱去旅游、去探险时,绿水青山、戈壁荒漠、冰天雪地等资源优势,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正是更加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先行先试,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进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可持续的转化途径。对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需要摒弃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内发展经济。例如,大力发展富民的旅游产业,利用林区负氧离子多、或好水多等特点,积极发展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游人自觉形成“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的好习惯;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有机农业和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创新制度安排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生态环境保护者的收益,需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改革,在对水、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基础上,改革定价机制,以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恢复修复效益。开征资源税,并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转变。生态权证交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种好的实现形式。改变一些地区现实存在的“端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讨饭吃”问题,应赋予生态环境一定的价值;可以某个年份为起点,将森林蓄积量、二氧化碳吸收量等的变化量折算成可交易的生态权证,经第三方监测、认证和市场交易,让保护生态环境者获得收益。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并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既利于共同致富,也可以避免弄虚作假、养懒汉等弊端;既利于调动公众积极性,还能收到增加森林覆盖率的目的,从而收一举多得之效。

划定生态红线

与此同时,应当划定生态红线,加大森林禁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将生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培育有机食品和生态产品市场,以留下一泓清水、保住一座座青山。设立绿色税收制度,在消费税中将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开征污染税、垃圾税,为污染治理募集资金;激励第三方开展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活动。通过治水、矿山复垦、治理大气污染等行动,还“天蓝地绿水清”的本来美景。引导居民退出那些按联合国有关指标评估不宜居住、生态脆弱的地区,以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逐步开征并不断完善二氧化碳排放税,先行试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减材去毒降碳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工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从国际趋势看,减材去毒降碳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尺”;我国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施行清洁生产、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均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减材,又可以称为减材料化,指在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料投放强度,产品既要变轻变小变薄,又要经久耐用。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和环境研究所1994年提出,在一代人时间内将资源效率提高10倍;在不降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缩小贫富差距,让子孙后代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我国大力推进的循环经济可以收到物质投入减量化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

减毒物化,要求在产品生产和使用中尽可能减少或削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这是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友好的应有内涵。在做法上,可以尽可能使用有毒化学品名录以外的化学品。主要途径包括:改变或重新设计生产工艺单元,开展产品生态设计;重新研制原料配方,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和原料替代有毒或危险品,进行原料替代,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对现有工艺和设备进行工艺改进,高效处理处置含有毒有害的产品,以减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现实中,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能达到“零排放”,因而需要处理处置。对于环保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而言,应在系统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做好文章。采用市场化手段,本质是经济地处理污染物;必须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公众意识、监督执行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降碳,也就是降低国民经济的碳排放强度,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保障,推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以免留下长久的“锁定”效应。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市场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

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那种“生态环境好不能当饭吃”的传统观念,使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绩考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作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有了政策调控,有了可持续的转化途径,有了广大民众的生态自觉,才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也才能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