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送温暖 民政部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保障社会救助

发布时间:2017-11-10 16:37:51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金慧慧  |  责任编辑:魏博
关键词:救助,社会,人员,民政部,服务

 

2017年10月24日,四川省华蓥市社会救助福利中心,护工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到室外活动。图片来源:CFP

中国网新闻11月10日讯(记者金慧慧)民政部9日召开2017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走失人员寻亲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情况。

据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李保俊介绍,截至2017年9月,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5402.6万人,农村特困人员474.3万人。1-9月,全国共实施医疗救助5051.3万人次,实施临时救助477.6万人次。

为流浪乞讨人员“寒冬送温暖”

随着冬季的到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成为当务之急。11月3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从即日起至2018年3月15日(东北、西北地区延长至4月15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通知》要求,特别要做好重点区域夜间和遇有极寒恶劣天气时的救助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行动不便人员的救助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救助管理机构要24小时接受救助服务,加大身份甄别力度,加强跨省联动寻亲工作。

今年的“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民政部加强了与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的联动,各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履行发现报告职责,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做好引导和护送,卫生部门要为送医救治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及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春节前后,民政部将对救助和托养机构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在完善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流程、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督促各方面责任的落实,消除问题隐患,确保受助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寻亲网累计帮助13728名受助人员成功返家

“在日常救助工作中,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与走失人群接触的机率比较高,救助机构在为他们提供基本食宿等临时救助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顺利返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刘涛说。

2016年1月,民政部开通了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各地救助管理机构来站24小时内未能确认身份的受助人员。目前,寻亲网共发布44273条寻亲公告。截至2017年11月7日,累计帮助13728名受助人员成功返家。

全国救助寻亲网目前共发布了44273条寻亲公告。图为全国救助寻亲网首页。

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民政部与公安机关、社会力量建立了联动合作机制。明确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救助管理机构报告的疑似走失、被遗弃、被拐卖的受助人员报案信息,核查受助人员身份信息。民政部将报请采集DNA率作为重点项目,要求救助和托养机构把所有滞留人员报请公安部门采集比对DNA,该要求在各地均得到有效落实。

民政部还通过“宝贝回家”寻亲公益组织、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和今日头条等社会力量发布寻人信息。2016年7月到今年10月,通过今日头条发布寻亲信息14820条,成功寻亲突破3000例,成功率达20.2%。

下一步,民政部将依托公安机关人口信息数据库、打拐DNA库等资源开展对滞留人员的身份核查,会同一些互联网公司研究探索人脸识别技术手段在救助寻亲领域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寻亲效率。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新时期社会救助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长期以来,社会救助监管能力不足是困扰基层民政工作的一大难题。

“基层社会救助长期以来面临工作任务和力量配备严重不对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困难,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的意见》(简称《意见》)。现有情况下,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是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蒋玮说。

《意见》提出,“十三五”时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全面推行,明确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从各级既有的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等预算中统筹安排。各地要结合实际,逐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

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也可根据工作实际,购买社会救助相关服务。承接主体主要包括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购买服务的内容包括基层经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服务时的对象排查、家计调查、业务培训、政策宣传、绩效评价等工作,对特困人员开展的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以及针对一般救助对象开展的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