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成就,提出了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展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指出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正确方向。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农村贫困人口更快地摆脱贫困,成为党和政府的关注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升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力推进农村扶贫。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给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为每个贫困村和每户贫困家庭制定帮扶措施,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尽早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央农办等7部门,联合发布《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要求在扶贫工作中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工作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脱贫目标。《决定》要求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并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同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2016年国务院组织编制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办、国办就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制定了10个配套文件,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共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行业部门将扶贫内容纳入“十三五”行业专项规划优先安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党委和政府认真研究落实。各地普遍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省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出台包括一个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文件以及若干个配套文件在内的“1+N”精准脱贫系列文件。从省市到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起全责,并层层督促,层层落实。按照精准脱贫要求,各地脱贫方案和脱贫责任落实到了每个贫困村和每个贫困户。
五年来,农村扶贫力度空前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预计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党中央对我国脱贫攻坚的最新要求。
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就提出了全面消除农村贫困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更高的脱贫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由此看来,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不仅局限于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除了达到这个最低收入标准外,脱贫攻坚还要实现更广泛的经济社会目标:明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村庄内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门诊统筹全覆盖,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难度增加。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我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多万人。但是,由于这些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所以今后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脱贫攻坚难度也更大。
目前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和贫困村。深度贫困地区是指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包括14个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深度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到20%,其贫困发生率达到23%。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2.8万个,居住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极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工作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扶持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关键环节。要定期核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要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分类进行扶持。
第二,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地)党委和政府负责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各级领导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扶贫开发任务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要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每年要向中央作扶贫脱贫进展情况的报告。市(地)、县(市)、乡镇领导要向上级党委政府签署脱贫责任书并报告扶贫脱贫进展情况。
第三,坚持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东部地区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西部地区要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在完善省际结对关系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探索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动员东部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
第六,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李云龙,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