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陶克图:影像扶贫20年

发布时间:2017-10-18 13:40:12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曾雅琪  |  责任编辑:罗雯
关键词:宁夏,脱贫,扶贫,摄影,小康社会


陶克图,蒙古族著名摄影家。中国画报协会副秘书长、学术研究部主任;“视觉记忆”丛书《中国纪实摄影家作品集》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清洁能源改变生活”国际摄影展金奖获得者。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特约记者曾雅琪)图片是记忆,是镜子。一张图片,到底会有什么作用?那就是续写历史,保存对这个世界的记忆。

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帮助8亿人脱贫。把农村贫困线(年收入2300元)以下的人口从1980年的7.75亿降低到2016年的4300万。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所有人都不再生活在贫困线下。

我国在扶贫方面的工作成效是显著的,帮扶到户帮扶到个人,结合每一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脱贫计划,新闻上示范村示范县一个接一个的告诉我们,中国在发展,人民都在朝着好日子努力。

移民迁入地宁夏农垦局长山头农场敞开胸怀迎接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人们。陶克图  

可是一次到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旅行,让陶克图发现在这苦甲天下的地方还有很多人在生存。

“天底下还有寒冬腊月雪地里光着脚跑的孩子,还有光着屁股的,还有家里没有饭碗就在炕沿儿上挖个坑……苦啊!”陶克图说。

1993年,陶克图因工作调动进入宁夏画报社,成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用镜头开始了长达20年的宁夏扶贫记录。

由于干旱少雨,玉米这种耐旱高产的作物就成了兴武营村家家都种的当家品种。陶克图

 

记者:陶老师您好,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第一次看到您的摄影画册《告别贫困纪事》,很感慨,从您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很强的故事性,同时又强烈感受到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脱困事业的发展与变化。那么您是如何在从众多新闻采访事件中找到与发现,并长期关注与拍摄纪实摄影题材的呢?

陶克图:摄影的本质是什么?摄影的本质就是用光影记录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对从事新闻摄影事业的人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

我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专业摄影工作的。从1987年到1992年,我几乎跑遍了宁夏所有的工矿企业,尤其是机加工企业。当时几乎所有的机加工设备我都认识,一看就知道型号,什么是贰零的床子,什么是立式车床,什么是磨床刨床摇臂钻都认识,就连很少见的加工中心也熟悉的一塌糊涂。为什么要弄得这么清楚呢?一是好奇,二是为了拍摄起来顺畅。因为你知道它最精彩的瞬间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抓住了那一个“决定性瞬间”就能帮助我更好的挖掘主题

    

黄玉军家的灶房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紧巴巴的样子了。陶克图  

    1993年,我的拍摄题材开始转向中国贫困问题,在宁夏称作扶贫脱困。为什么转向会这么大?因为早在1986年1987年连续两年的元月最初的十几天我都是在西吉县的兴隆度过的,那时候看老作家艾芜的《南行记》,冲动啊,受不了了,就约着北京、西安的哥们儿到宁夏回族最多的地方去溜达。这一溜达出事儿啦。天底下还有寒冬腊月雪地里光着脚跑的孩子,还有光着屁股的,还有家里没有饭碗就在炕沿儿上挖个坑……苦啊!可苦也不是个办法,国家得想办法不是

2013年1月5日,残疾人邵金羊在红寺堡区南川乡菊花台残疾人照料中心吃饭。陶克图 摄

 

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扶贫纲要,简称《八七扶贫纲要》。这个“八七”不是指1987年,是指当时我们国家有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的贫困线以下人口8700万。学习,还是学习,找有关方面了解,深入了解。渐渐思路开始清晰起来。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是阻挡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不解决社会进步就是句空话,发展就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贫困又和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山大沟深,生存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凸显,不是人进林退,就是林进人饿。

通过拍摄贫困问题不但可以记录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同时还可以记录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个又一个的选题讲述社会的变迁。选题就这么确定下来了。接着前面的话讲就是拍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谁也想不到这一拍就是20年

老虎沟村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致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陶克图  

       从贫困状况到扶贫工作,从90年代初的《三上庙坪》《无言的小学校》到90年代末的《红羊乡雨中看大戏》;从生态移民搬迁的《冰沟记事》到《移民张志民的幸福生活》,一直到2014年的《怎一个水字了得》,20年里我的相机连同我这个人几乎都交给了南部山区的沟沟岔岔,峁峁梁梁。这期间,也就是2008年开始我又将镜头聚焦到了《京都议定书》、碳减排、大气环境、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清洁能源、节能降耗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