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特提斯海退却对气候和干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7 09:17:2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孙继敏 刘卫国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中亚干旱区,新生代长尺度演化过程,干旱化,动力机制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亚洲内陆是北半球最大、最广阔的中纬度干旱区(图 1),从空间上横跨了蒙古国中南部、中国黄土高原以北和西北三大内陆盆地以及中亚的干旱区,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穿越的重要地区。这一干旱区不同于世界上分布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区(如著名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及中东的沙漠),而是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相反,本应该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因亚洲季风的影响,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现今的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深居内陆,远离各大洋的水汽来源(图 1)。其中,印度洋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在抵达中亚干旱区之前基本耗尽;而来自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西风带水汽在欧洲大陆上空也大部分耗尽,有限的水汽又受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的阻挡。因此,亚洲中纬度地区成为了北半球最广阔的干旱区。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究竟如何逐步发展为现今的荒漠景观?这历经了怎样的干旱化过程?其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新生代以来印度、阿拉伯、非洲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究竟在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的形成过程中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均是目前悬而未决的问题。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发展成今天所见的干旱荒漠,并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过程,而且也不是某些学者认为的该地区一直都是干旱环境。事实上,亚洲中纬度地区在地质过程中经历了阶段性演化的进程,是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渐进演化而来。本文也主要尝试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近年的研究结果,探讨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的阶段性演化过程。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