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互联网+中秋节,扮靓传统节日涵养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7-10-06 10:13: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飞  |  责任编辑:焦梦
关键词:中秋节,互联网,文化

杨飞 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月是中秋明,情是中秋浓。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告诉着人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已经来临。“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节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秋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颇为盛行,北宋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围绕着中秋,五百多年中还推出了“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庆团圆。”圆圆的月亮和月饼象征团圆,“团圆”是国人寄予中秋节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感情依托。每到中秋,远方亲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尽可能返回家乡,哪怕路途遥远且艰难,只为团团圆圆。当然,团圆涉及的不只是一个个小家庭,更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贯穿其中,铸就了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命运共同体。

中秋赏明月,浓郁爱国情。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月中清露点朝夜”,中秋节我们可以感受月亮带给我们的美,更能够感受到以高铁、大飞机等为代表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每到中秋,世界各地的华人也都会发出同一个声音,祝愿祖国昌盛美好。这是融进血液的家国情怀,是铭心刻骨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同频共振。

传统文化相伴,中秋月更明情更浓。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皓月当空、饼香四溢,中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庆祝传统节日,弘扬中秋文化,也就是在塑造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互联网+中秋节”,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秋文化中包含着团圆、爱国等文化传统,互联网则加入了生动、丰富、亲民的特色。中秋节与“互联网+”结合,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借助互联网,千百年来的民族习俗有了新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人们的心中升腾而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互联网+中秋节”就为传统中国节注入了互联网元素,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夯实着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涵养着13亿多炎黄儿女的文化自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