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原隆村:东西协作圆了生态移民的脱贫梦

发布时间:2017-08-28 14:50:0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杨霄霄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移民,闽宁镇,原隆村,宁夏


原隆村位于闽宁镇镇区以北,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因安置的移民群众均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3个乡镇,故命名为原隆村。杨霄霄/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杨霄霄)移民农户住宅整齐排列,光伏蔬菜大棚连城一片,红树莓、葡萄种植基地生机勃勃,这就是站在高处俯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初印象。

闽宁镇是福建、宁夏两省区对口帮扶合力打造的生态移民示范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闽宁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增长为2016年的10732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超过23倍。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闽宁镇视察时曾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闽宁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原隆村位于闽宁镇镇区以北,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介绍,“原隆村于2010年规划建设,2012年5月实施搬迁,到2016年9月经过前后8个批次的搬迁,现在已经安置移民1998户,超过10500人”。因安置的移民群众均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3个乡镇,故命名为原隆村。

走进村民海国宝家的客厅,一眼就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原隆村时与他一家座谈的合影,这也使得老海成了村里实实在在的“明星户”。杨霄霄/摄

“总书记来了家里,现在想想也像梦一样”

走进村民海国宝家的客厅,一眼就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原隆村时与他一家座谈的合影,这也使得老海成了村里实实在在的“明星户”。提起总书记来到自己家,海国宝说,“想想还像做梦一样”,他现在依然可以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问过的每一句话。

海国宝一家搬迁之前居住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靠种地为生,是最早一批搬来原隆村的移民。谈起搬迁前的生活,海国宝告诉记者,“在老家的时候收入很少,一年也就是2900块钱左右。2012年5月搬过来之后,后半年的(人均)年收入就可以达到4000元了。去年总书记走后,儿子在立兰酒庄找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一个月4500元,儿媳妇在壹泰牧业做饭,一个月2500元,这样我们一共7口人,平均一个人一个月就有1000元了”。在原隆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像海国宝一样的人可达半数以上。

搬迁到原隆村后,移民群众工作的热情都很高涨,也逐渐有了竞争意识。“比如今年收入了两万,但我还要多挣”,海国宝介绍说,“不像原来在老家,大家都是靠天吃饭。粮食种下之后就不管了,不做工它们也在地里长着。可搬到这里之后不行,不出去工作你就追不上别人了”。

要说搬迁之后最大的变化,海国宝表示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原来在山上,孩子们上学要走4公里的路,四五岁的孩子上不了幼儿园。搬迁之后,四岁的孩子可以上幼儿园,八九岁可以上一二年级,学校也离家很近。“我跟娃娃说,我是一辈子的文盲,儿子是半文盲,希望孙子可以好好念,以后考一个大学”。

五个产业增收渠道带动村民摆脱贫困

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介绍,目前除了土地流转收入以外,村民大多会在附近的企业做工。原隆村经过3年多的培育发展,形成了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为主的五个产业增收渠道。

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入驻闽宁镇原隆村,集中流转生态移民土地2700亩,用于种植红树莓,建立了以红树莓种植和健康养生为一体的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公司目前已解决就业900多人,人均年劳务收入1.8万元。

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闽宁镇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实施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温室顶部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在温室内发展设施农业,太阳能发电进入市电网络售电。一期项目占地1245亩,装机容量30MW,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使4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1500元土地流转收入,解决了原隆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劳务收入超过2.5万元。

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实施肉牛托管扶贫新模式,即政府贴息企业贷款为闽宁镇1537户贫困户托管肉牛3074头,每年保底分红614.8万元。2016年为原隆村精准识别的70户贫困户每户托管4头牛,每户每年分红8000元。同时,企业解决移民群众就业80多人,人均年劳务收入2.2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