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小浪底和三门峡:“天上来的”黄河水如何在这里变清

发布时间: 2017-07-26 17:15:0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三门峡大坝,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清,小浪底工程,黄河大坝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

59年前,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在三门峡黄河大坝建设期,望着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和巍峨险峻的大坝工程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三门峡歌》。

三门峡黄河大坝1961年4月全线建成,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1年9月12日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程施工,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三门峡和小浪底,这两座黄河上极具代表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71年的岁月里,两座大坝为保黄河安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7月7日和8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保护黄河万里直播行动”(下载《议库》APP,或通过一直播“议库”账号,可观看直播)第5站和第6站分别来到河南省洛阳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三门峡市三门峡大坝。

直播小浪底和三门峡:“天上来的”黄河水如何在这里变清?

  三门峡黄河大坝(摄影:秦金月)

“万里黄河第一坝”承担了怎样的历史重任?

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维度来看,三门峡黄河大坝都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万里黄河第一坝”。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江河流域规划,首次以黄河整体为对象统筹规划,强调除害与兴利的一致性,突出综合开发利用原则,提出“对水资源和泥沙加以控制”的治河思想,并确定了第一期工程计划。黄河治理开发规划自此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标志着人民治黄事业进入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1957年4月,作为《综合规划》第一期工程的三门峡水利枢纽破土动工。这也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为何第一座大坝选择建在三门峡?因为三门峡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一是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游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黄河三门峡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三是三门峡谷属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人门、鬼门、神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

因其特殊的地位,三门峡大坝始终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习仲勋、万里、李鹏、胡启立等领导同志也都曾来此指导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原监事长车迎新曾在三门峡市工作了很多年,在“保护黄河万里直播行动”中,他介绍:“三门峡大坝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过的次数最多的一个大坝。”

五十多年过去了,三门峡大坝通过对水库的调节,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积累了宝贵经验。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